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藤牌的意思、藤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藤牌的解釋

藤制的盾牌。古代作戰時用以遮擋敵方兵刃矢石等的護身武器。圓形,中心突向外,内有上下兩藤環,可容手臂挽入,并有橫木,便于執持。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二:“ 興珠 今老,然持藤牌而舞,辟易萬夫,前躍八尺,後退一丈,不可敵也。” 沉從文 《從文自傳·一個老戰兵》:“他們學的是翻斤鬥,打藤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藤牌,漢語詞彙,指一種用藤條編織而成的古代防禦性武器,即盾牌。其詳細釋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義構成

  1. 藤:指藤本植物的莖條,具有柔韌、輕便的特性,是制作此類盾牌的核心材料。
  2. 牌:古代對盾牌的統稱,引申為防護用具。二字組合明确點明其材質與功能屬性。

二、核心釋義

藤牌是以藤條為主要材料,經編織、浸泡(常用桐油或特殊藥劑處理)、晾曬定型而成的圓形或橢圓形護具。其直徑約三尺(約1米),中心凸起,内側附有握環,使用時配合短刀,主要用于格擋刀箭、火器等攻擊,是冷兵器時代重要的單兵防禦裝備。

三、曆史與軍事應用

藤牌最早可追溯至秦漢時期,明清時期尤為盛行。據《中國軍事百科全書·古代兵器分冊》記載,藤牌因輕便耐用、成本低廉且能有效防禦早期火器散彈,成為南方軍隊(如戚家軍)的特色裝備。清代更設有專業"藤牌營",在雅克薩戰役中對抗沙俄火槍兵時發揮重要作用。

四、文化延伸

藤牌術隨移民傳入東南亞及台灣地區,發展出"藤牌陣"等傳統武術形式,現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其編織工藝亦體現古代工匠對自然材料的創造性運用,如福建漳州地區仍保留以老山藤浸泡、陰幹、反複油浸的獨特制作技藝。

知識補充:藤牌雖防禦力遜于金屬盾,但在濕熱環境下不易鏽蝕,且重量僅為鐵盾的1/3,更適合機動作戰。明将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強調藤牌手需"低頭躬腰,以牌蔽身",配合滾地刀法突襲敵軍馬腿,形成獨特戰術體系。

網絡擴展解釋

藤牌是古代一種以藤條為主要材料制作的防禦性武器,其含義和特點可綜合多個權威資料歸納如下:

一、基本定義與結構

藤牌是圓形藤制盾牌,中心向外凸出,内部有上下兩個藤環用于固定手臂,并配有橫木便于握持。這種設計能有效遮擋敵方兵刃、箭矢等攻擊,常見于南方民族及古代軍隊的護身裝備。

二、曆史發展與應用

  1. 起源與傳播:最早産于福建,明代中葉傳入内地,成為步兵主要裝備之一。
  2. 實戰表現:清代與沙俄作戰時,藤牌甚至能抵禦早期火槍攻擊,展現其防護性能。
  3. 軍事訓練:藤牌陣操練後來演變為民間文化形式,如鮀東藤牌舞在明代軍隊中已有雛形。

三、性能優勢

四、文獻記載

《宋史》《廣陽雜記》等古籍均提及藤牌的軍事用途,例如宋代西南戰役中曾繳獲敵方藤牌,清代戰将持藤牌舞動可“辟易萬夫”。

藤牌不僅是古代戰争中重要的護具,其制作工藝和文化影響也延續至近現代,體現了冷兵器時代防禦武器的智慧。

别人正在浏覽...

豹裘匾擔塵鄙穿方辭解達見定省頓足搥胸二政煩困馮附負釣浮慧格格不納鈎百捍格寒難赫然而怒紅茶桓郎笛火罐矯捷驚心吊魄絕域魁特來月纜索厲鬼裡脊裡馬房鱗塍曆圖流柹嫚罵沒情沒緒默視木頭人嫩氣鰟皮盤遊無度便言被甲持兵清禁青水皂白泉雲缺心眼兒閏變颯剌剌三幼上田盛情難卻受胎霜露之疾水犀手搜邏蛙鬧網壇無門下無妄憂希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