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the way one speaks;manner of speaking]∶說話中所帶的感情6*色彩
他說話總是一副溫和的口氣
(2) [tone;note]∶說話時人的精神狀态和氣勢
說話口氣大不見得就有理
(3) [what is actually implied;implication]∶蘊含在語言形式中的意思
聽口氣局長不同意這麼幹,咱就别去碰釘子了
(1).說話的語氣、措詞或格調。 清 李漁 《風筝誤·囑鹞》:“口氣也像女人口氣,筆蹟也像女人筆蹟。不消説,是他做的了。” 老舍 《犧牲》:“ 老梅 的口氣帶出來他确是對博士有點不敬重。” 杜鵬程 《在和平的日子裡》第二章:“一個身經百戰的人,怎麼可以用那樣漫不經心的口氣談說人生最嚴肅的問題?”
(2).說話所體現的氣勢、氣派。 宋 趙與時 《賓退錄》卷五:“ 王荊公 一日訪 蔣山 元禪師 ,坐間談論,品藻古今。 元 曰:‘相公口氣逼人。’” 徐懷中 《西線轶事》:“您可能覺得我寫這些,口氣不小,似乎一定可以做出什麼引人注目的事情。”
(3).言外之意;口風。 宋 王谠 《唐語林·方正》:“ 裴藻 者, 延齡 之子,應鴻辭舉……時 苗給事 及 杜黃門 同時為吏部知銓,将出門, 延齡 接見,探偵二侍郎口氣。”《醒世恒言·李汧公窮邸遇俠客》:“﹝ 貝氏 ﹞因要探口氣,滿臉反堆下笑來,問道:‘外邊有何事,久不退衙?’” 柳青 《銅牆鐵壁》第十六章:“聽 胡 匪連長的口氣,他們今黑夜,還顧不上整他。”
(4).指話語中流露的觀點、看法。 巴金 《秋》一:“ 覺新 順着 周氏 的口氣說。”參見“ 口風 ”。
(5).口音,說話的聲音。《水浒傳》第一○二回:“莊主問道:‘列位都象 東京 口氣。’”《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三回:“﹝鄉下老頭子﹞對着我連連作揖,嘴裡説話是 紹興 口氣。”
(6).指口臭。 宋 沉括 《夢溪筆談·藥議》:“《日華子》雲‘雞舌香,治口氣。’所以三省故事:郎官日含雞舌香,欲其奏事對答,其氣芬芳。此正謂丁香治口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口氣漢語 快速查詢。
“口氣”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說話的氣勢
指言語中體現出的态度或氣勢,如“口氣強硬”“口氣溫和”。例如:“他說話總帶着領導的口氣”,強調語言中的權威感。
言外之意或口風
指話語中隱含的意圖或傾向,需通過語境推測。如“聽他的口氣,似乎不同意這個方案”。常用于試探他人态度。
二、附加含義
3.感情色彩
說話時流露的情緒,如嚴肅、诙諧、埋怨等。例如:“她用輕松的口氣化解了尴尬”。
三、使用建議
以上解析綜合了詞典定義及實際語用場景,可通過等來源進一步查閱例句。
口氣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口”和“氣”。拆分成筆畫來看,它總共有7個筆畫。
“口氣”一詞最早源于古代漢語,用來描述人說話時所帶的語氣、态度或口吻。口氣可以表達一個人對于某件事或某個人的态度、意見或感情。
在繁體字中,“口氣”保持不變,仍然是「口氣」。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口氣」通常以類似的形狀書寫,例如:“口”字由一個大開放形狀的方形表示,表示人的嘴巴;“氣”字由兩個豎形的标志表示,表示氣息。
1. 他說話的口氣很生硬,讓人感覺很不舒服。
2. 請注意你的口氣,不要對他說話太沖。
3. 她的口氣中透露着一絲不滿。
口氣可以參與組成其他詞語,例如:
- 口氣話:指說話時的語氣或态度。
- 口氣債:指借債時所說出的話。
- 口氣口才:指說話的能力和技巧。
與“口氣”近義的詞語有:
- 語氣:指說話時的語言表達方式。
- 聲氣:指人聲音的氣息。
- 聽口氣:用來判斷對方說話時的态度和情緒。
與“口氣”反義的詞語有:
- 和氣:指有禮貌、友好的口吻。
- 柔和:指說話聲音或态度溫和、柔軟。
- 文氣:指語言文雅、有修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