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滅族的意思、滅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滅族的解釋

[ extermination of an entire family] 一人犯罪,誅滅全族

此何進之謀也;我等不先下手,皆滅族矣。——《三國演義》

詳細解釋

古代酷刑。一人犯死罪而連及其父母妻子等整個家族被殺。《東觀漢記·邳彤傳》:“ 信都王 捕繫 彤 父弟及妻子,使為手書呼 彤 曰:‘降者封爵,不降者滅族。’”《敦煌變文集·捉季布傳文》:“藏隱一餐停一宿,滅族誅家斬六親。” 明 沉德符 《野獲編·果報·景泰間逆黨》:“ 鑑 伏罪伏誅,遂滅族。” 魯迅 《華蓋集·<忽然想到>七》:“在學校裡,不是還唾罵敵人的兒子,使他非逃回家去不可麼?這和古代暴君的滅族的意見,有什麼區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滅族"是古代中國刑罰制度中的一種極端懲治方式,指因一人犯罪而誅殺其全族親屬的連坐制度。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滅"意為消滅、除盡,"族"指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族群體,合稱即"全族成員被依法處決"。該刑罰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時期,《尚書·泰誓》記載武王伐纣時曾以"罪人以族"作為讨伐理由,表明當時已存在株連親屬的刑罰理念。

從法律依據層面看,《唐律疏議》将滅族納入"十惡"重罪中的"謀反"條款,規定"諸謀反及大逆者,皆斬;父子年十六以上皆絞,十五以下及母女、妻妾、祖孫、兄弟、姊妹若部曲、資財、田宅并沒官",完整呈現了唐代滅族刑的具體執行标準。明代《大诰》更将刑罰範圍擴展至"九族",涵蓋從高祖到玄孫的縱向血緣關系及姻親橫向關聯。

典型曆史案例包括:秦始皇"焚書坑儒"時對儒生實施族誅;西漢司馬遷因李陵事件被處宮刑,其家族險遭滅族之災,他在《報任安書》中直言"最下腐刑極矣"的悲憤;明代方孝孺因拒絕為朱棣拟即位诏書,遭"誅十族"之禍,牽連873人遇難。這些案例印證了滅族刑在維護皇權中的震懾作用。

現代法律視角下,《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确立"罪責自負"原則,明确廢止連坐制度。學者指出,滅族刑雖在特定曆史階段起到鞏固統治的作用,但其違背人道主義精神,隨着清末《大清新刑律》的頒布,這項延續三千餘年的酷刑終被廢除。

網絡擴展解釋

“滅族”是古代的一種殘酷刑罰,指一人犯死罪後,其父母、妻子、兄弟等整個家族成員均被處決。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 該刑罰源于中國古代的連坐制度,核心是“一人犯罪,誅滅全族”。例如《三國演義》中何進謀劃失敗時,宦官曾言:“我等不先下手,皆滅族矣”。
  2. 曆史背景

    • 最早可追溯至漢代,《東觀漢記·邳彤傳》記載:“降者封爵,不降者滅族”,表明其常用于戰争威脅。唐代變文《捉季布傳文》亦有“滅族誅家斬六親”的描述。
  3. 使用場景

    • 主要用于謀反、叛亂等重罪,具有震懾作用。如明代《野獲編》記載景泰年間逆黨被滅族的案例。
  4. 現代意義

    • 現代語境中可引申為家族被徹底消滅,但已無法律層面的刑罰含義。
  5. 相關成語

    • 與“毀宗夷族”“折而族之”等成語關聯,均體現古代宗法制度的殘酷性。

如需更多曆史案例或文化延伸,可參考《三國演義》《漢書》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版刺八薮碑工賓燕逼晩昌茂尺水大曆體叨啕倒曳的的喀喀湖俄羅斯語番阏反告風磴逢留風能浮炭工戰廣從鴻溟鴻雪黃童颒浴兼屬簡賢任能檢恤交替旌陽激肅酒酣開建怐瞀快子欄籠老耄練波李膺門玫瑰罋末季目斷拍然齊毫奇隽清緻虬盤跧竄日中必彗商标注冊視秩庶妾四奧送字樣子素牋同力鳥通隱痿弱韋馱響附詳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