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藤牌的意思、藤牌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藤牌的解释

藤制的盾牌。古代作战时用以遮挡敌方兵刃矢石等的护身武器。圆形,中心突向外,内有上下两藤环,可容手臂挽入,并有横木,便于执持。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 兴珠 今老,然持藤牌而舞,辟易万夫,前跃八尺,后退一丈,不可敌也。” 沉从文 《从文自传·一个老战兵》:“他们学的是翻斤斗,打藤牌。”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藤牌,汉语词汇,指一种用藤条编织而成的古代防御性武器,即盾牌。其详细释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义构成

  1. 藤:指藤本植物的茎条,具有柔韧、轻便的特性,是制作此类盾牌的核心材料。
  2. 牌:古代对盾牌的统称,引申为防护用具。二字组合明确点明其材质与功能属性。

二、核心释义

藤牌是以藤条为主要材料,经编织、浸泡(常用桐油或特殊药剂处理)、晾晒定型而成的圆形或椭圆形护具。其直径约三尺(约1米),中心凸起,内侧附有握环,使用时配合短刀,主要用于格挡刀箭、火器等攻击,是冷兵器时代重要的单兵防御装备。

三、历史与军事应用

藤牌最早可追溯至秦汉时期,明清时期尤为盛行。据《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古代兵器分册》记载,藤牌因轻便耐用、成本低廉且能有效防御早期火器散弹,成为南方军队(如戚家军)的特色装备。清代更设有专业"藤牌营",在雅克萨战役中对抗沙俄火枪兵时发挥重要作用。

四、文化延伸

藤牌术随移民传入东南亚及台湾地区,发展出"藤牌阵"等传统武术形式,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编织工艺亦体现古代工匠对自然材料的创造性运用,如福建漳州地区仍保留以老山藤浸泡、阴干、反复油浸的独特制作技艺。

知识补充:藤牌虽防御力逊于金属盾,但在湿热环境下不易锈蚀,且重量仅为铁盾的1/3,更适合机动作战。明将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强调藤牌手需"低头躬腰,以牌蔽身",配合滚地刀法突袭敌军马腿,形成独特战术体系。

网络扩展解释

藤牌是古代一种以藤条为主要材料制作的防御性武器,其含义和特点可综合多个权威资料归纳如下:

一、基本定义与结构

藤牌是圆形藤制盾牌,中心向外凸出,内部有上下两个藤环用于固定手臂,并配有横木便于握持。这种设计能有效遮挡敌方兵刃、箭矢等攻击,常见于南方民族及古代军队的护身装备。

二、历史发展与应用

  1. 起源与传播:最早产于福建,明代中叶传入内地,成为步兵主要装备之一。
  2. 实战表现:清代与沙俄作战时,藤牌甚至能抵御早期火枪攻击,展现其防护性能。
  3. 军事训练:藤牌阵操练后来演变为民间文化形式,如鮀东藤牌舞在明代军队中已有雏形。

三、性能优势

四、文献记载

《宋史》《广阳杂记》等古籍均提及藤牌的军事用途,例如宋代西南战役中曾缴获敌方藤牌,清代战将持藤牌舞动可“辟易万夫”。

藤牌不仅是古代战争中重要的护具,其制作工艺和文化影响也延续至近现代,体现了冷兵器时代防御武器的智慧。

别人正在浏览...

暗夜晻曀卞和冰茶冰壸秋月车螯冲僻冲陷冲远辞多受少聪明睿知蹙折方望烦散刚疏羔犊告老还家苟进广屋龟胸諕杀闳整恢廓大度虺蜥较多燋鲠交货矫洁积恨既后酒米圆可剌答空庭老根猎骑令长隆窳罗布泊庐山真面目旅客猫狸梅花村明肃平话牵卑清劲容许扇笼讪诮圣论升勺时式双生酥脆随缘乐助素水天营纬途文禁险临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