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筆蹤的意思、筆蹤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筆蹤的解釋

猶筆迹。謂運筆之痕迹。《晉書·王獻之傳論》:“觀其字勢疏瘦,如隆冬之枯樹;覽其筆蹤拘束,若嚴家之餓隸。” 宋 蘇轼 《答王定民》詩:“筆蹤好在留臺寺,旗隊遙知到石溝。” 宋 梅堯臣 《原叔宅觀山水圖》詩:“老松瘦樹無筆蹤,巧奪造化何能窮。”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筆蹤”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指筆迹或運筆的痕迹,即書寫或繪畫時留下的線條軌迹。該詞常用于文學和藝術評論中,強調用筆的形态與氣韻。


文學與曆史用例

  1. 書法評論:
    《晉書·王獻之傳論》以“筆蹤拘束”形容其字迹瘦硬剛勁,如“嚴家之餓隸”,體現筆法的嚴謹與力度。

  2. 詩詞意境:

    • 李白在《醉後贈王》中寫道“筆蹤起龍虎”,比喻筆勢如龍騰虎躍般生動。
    • 蘇轼《答王定民》提到“筆蹤好在留台寺”,借筆迹追憶友人的文采。

延伸含義

除字面意義外,該詞也隱含着對創作者技藝的品評,例如宋代梅堯臣在觀畫詩中提到“老松瘦樹無筆蹤”,贊歎畫作自然天成,毫無刻意雕琢的痕迹。


“筆蹤”既指具體的筆墨痕迹,也承載着藝術表現力的深層意蘊,常見于古代文學、書法及繪畫評論中。如需更多例句或詳細解析,可參考漢典、古詩文網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筆蹤》的意思

《筆蹤》是一個漢語詞語,表示書法藝術中的筆勾或筆畫的痕迹。它可以指代書法作品中每一筆的流暢與灑脫,也可以用來形容墨迹在紙上的印記。

拆分部首和筆畫

《筆蹤》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分别是“⼦”和“⺌”。其中,“⼦”代表着“子女”,“⺌”是“艹”的舊字體形式。這個詞總共有13個筆畫。

來源與繁體

《筆蹤》這個詞在《說文解字》中有記錄,最早是由古代的文人書法家提出的。在繁體字中,“蹤”字由“⻊”和“舂”組成。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筆蹤”這個詞有時也被寫作“筆蹤”。它是通過音近義實字的方式演化過來的,但後來形式逐漸趨于“筆蹤”的樣子。古代漢字的使用和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但這種字形的轉變并不影響其意義。

例句

1. 他的字迹工整,每一筆都展現出了他的筆蹤。
2. 那位書法名家的作品,筆蹤流暢自然,給人以深刻的藝術享受。
3. 這幅字畫的筆蹤猶如行雲流水,顯示了藝術家的才華。

組詞

筆畫、蹤迹、字迹、墨迹、筆鋒、墨痕。

近義詞

書法、字藝、筆法、筆勢。

反義詞

拙劣、不工、欠佳、笨拙。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