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秋毫之末的意思、秋毫之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秋毫之末的解釋

秋日禽獸毛的末端。比喻極為微細的東西。《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朱熹 集注:“毛至秋而末鋭,小而難見也。”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深察名號》:“《春秋》辨物之理以正其名,名物如其真,不失秋毫之末。” 清 東軒主人 《述異記·祝玉成牙畫》:“畫事入微,渺如秋毫之末。”亦作“ 秋豪之末 ”。《莊子·齊物論》:“天下莫大於秋豪之末,而 太山 為小。”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秋毫之末”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典籍的成語,其含義豐富且富有哲理。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 基本釋義 “秋毫之末”的字面意思是指秋天鳥獸新生的細毛的尖端。秋毫,指秋季鳥獸身上新長出的細毛,本就極其細微;末,即尖端、末梢。因此,該詞本義形容極其細微、難以察覺的事物。其核心在于強調事物的極端微小和難以辨識。

二、 引申義與比喻義 在長期的語言運用中,“秋毫之末”超越了其原始含義,發展出深刻的引申和比喻意義:

  1. 比喻極其細微的事物或極其微小的差别:這是最常用的引申義。強調觀察或分辨的對象精細到了極緻,常與“明察秋毫”等詞連用,形容目光敏銳,能洞察最細微之處。例如:“法官明察秋毫之末,不放過任何關鍵證據。”
  2. 道家哲學中的概念:尤其在《莊子》中,“秋毫之末”被賦予了哲學内涵。它象征着有形世界中最為微小、具體的存在,常與“太山”(泰山)這樣巨大、宏觀的存在相對比(如《莊子·齊物論》:“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為小”)。莊子借此闡述其相對主義的哲學觀點,說明大小、是非等概念都是相對的,取決于觀察的角度和标準,引導人們超越具體形迹的束縛,追求“道”的境界。
  3. 形容目光銳利,洞察力極強:能夠看清“秋毫之末”,自然意味着視力或洞察力超乎尋常。如:“他目光如炬,能察秋毫之末。”

三、 出處與權威參考 該成語最早且最著名的出處是戰國時期哲學家莊子的著作:

四、 用法總結 “秋毫之末”在現代漢語中主要用于:

  1. 作賓語:形容能觀察到或分辨出極其細微的東西(常與“察”、“見”、“辨”等動詞搭配)。例:明察秋毫之末。
  2. 作主語或定語:直接指代極其微小的事物本身。例:秋毫之末亦需重視 / 秋毫之末的差别。
  3. 用于哲學或文學語境:尤其在引用或化用《莊子》思想時,表達對事物相對性、超越形迹的思考。

網絡擴展解釋

“秋毫之末”是一個漢語成語,其詳細解釋如下:

1.字面意義

“秋毫”指秋天鳥獸新生的絨毛,“末”即尖端。合起來意為“鳥獸在秋天新長細毛的尖端”。這一意象源自秋季動物換毛時新生的極細微絨毛,肉眼難以察覺。

2.出處與典故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意為“視力足以看清細微之物,卻看不見一車柴草,您認為可信嗎?”)。孟子以此比喻統治者需體察民情,不可忽視細節。

3.比喻意義

比喻極微小的東西或極細微之處,強調對細節的洞察力或事物的精微程度。例如形容觀察力敏銳,或事物微小到難以察覺。

4.語法與用法

5.近義詞與反義詞


該成語多用于強調細節的重要性或事物的精微性,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法,可參考《孟子》原文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不踰時撤嘴斥竄穿山甲椽燭大書特書定霸棣通斷腸猿販夫驺卒防衞鋼鏰兒根外施肥瑰望詭谀黑古籠冬悔歎姣媚累卵良說裡西湖裡正露齒胪驩瘰疬録用賣傲麪糊腼懼明揚仄陋魔掌暮程諾矩羅掐把缲絲峭危齊赫特起籍情計仁董鋭立上不得蘆葦神愁鬼哭釋绂埘雞詩朋酒友輸忱樹叢姝妖司旌素柰渟泓退租吐耀威彊無箇武刑遐絕相煎心甘情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