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淹漬。 三國 魏 曹植 《谏伐遼東表》:“進則有高城深池,無所施其功;退則有歸途不通,道路瀸洳。” 唐 張說 《故括州刺史馮公神道碑》:“水國瀸洳,苦疾言歸。”
關于“瀸洳”一詞的解釋如下:
詞義分析
組合含義
“瀸洳”為并列結構的古漢語詞彙,可理解為“被水浸潤的潮濕泥濘之地”,多用于描述自然環境中長期積水的低窪區域,或土地因滲透而松軟濕潤的狀态。
使用場景
該詞屬生僻詞彙,現代漢語已極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特定方言中。若需表達類似含義,建議使用“泥濘”“濕潤”“沮洳”等更通用的詞語替代。
提示:由于該詞罕見且未見于常規詞典,建議結合具體文獻語境進一步确認其含義,或檢查是否為“漸洳”“浸潤”等詞的誤寫。
《瀸洳》(讀音:jiǎnrù)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河流交彙。
《瀸洳》由“水”字旁的“氵”(shui3)和“頁”字旁的“阝”(fu4)組成。
“氵”是水的偏旁,表示與水相關的事物;“阝”是鄉的偏旁,表示與地域相關的事物。
“瀸”的拼音是jiān,由12個筆畫構成;“洳”的拼音是rù,由9個筆畫組成。
《瀸洳》一詞最早出現在南朝梁代的《漢書·地理志》中,用來形容兩條河流交彙的景象。
繁體字“瀸洳”的寫法與簡體字一緻。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然而,瀸洳的古代寫法已無相關記錄,因此無法給出确切的古代字形。
1. 溪水與江水在這裡形成了一片瀸洳的景象。
2. 這座城市因為毗鄰兩條大河的瀸洳而得名。
瀸流、瀸水、洳河
交彙、彙流、交會
分流、分散、分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