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ide one's capacities and hide one's time;draw in one's claws] 隱匿光彩、才華,收斂鋒芒、蹤迹
謂隱藏才能,使不外露。《蕩寇志》第七六回:“賢侄休怪老夫説,似你這般人物,不争就此罷休。你此去,須韜光養晦,再看天時。” 鄭觀應 《<盛世危言>自序》:“自顧年老才庸,粗知《易》理,亦急拟獨善潛修,韜光養晦。”
“韬光養晦”是一個漢語成語,主要含義是隱藏才能、收斂鋒芒,在低調中積蓄力量,等待時機成熟時展現。以下是詳細解析:
字面分解
整體内涵
指在特定環境下主動收斂鋒芒,避免引人注意,通過低調積累實力,待時機到來時再行動。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用例或學術讨論,可參考《舊唐書》《盛世危言》等文獻來源。
《韬光養晦》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隱藏自己的才智和本領,暫時不表現出來,待時機成熟時再展現出來。這個成語強調了在某些情況下,保持謙遜和低調是明智之舉。
《韬光養晦》由四個漢字組成,其拆分的部首分别為:韋(韋字頭)、光(光字頭)、心(心字底)、水(水字底)。漢字的筆畫數分别為:韋(9畫)、光(6畫)、心(4畫)、水(4畫)。
《韬光養晦》出自《史記·匈奴列傳》篇,原文為:“臣願韬光養晦,足下為張楊之備。”這句話是漢朝時期的人物馬援對漢元帝說的。
《韬光養晦》的繁體字為「韜光養晦」。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有一些與現代寫法有所不同。例如,《韬光養晦》中的「韜」字,在古代寫作「韬」,其字頭上有一個「口」字,在現代已經省略掉了。
他在這次比賽中并沒有展現出全部的實力,而是選擇了韬光養晦,等待更好的機會。
韬光:保持低調,隱藏才智。
養晦:等待時機,不張揚。
藏拙待時:同樣強調保持低調和隱藏自己的能力,等待時機。
張揚:與韬光養晦相對,意指展現自己的才華和能力,毫不掩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