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疏浚。 宋 蘇轼 《顔樂亭詩》序:“ 膠西 太守 孔君翰 始得其地,浚治其井,作亭於其上,命之曰 顔樂 。”《宋史·河渠志三》:“ 河 涸,舟不通,令河渠司自口浚治,歲以為常。” 明 宋濂 《送晉王傅李君思迪之官詩》序:“ 李君 之行,浚治其城隍,經營其宮闕,勞徠其黎庶,然後迎王就國。”
濬治:疏通河道,修治水利。 宋 葉適 《東嘉開河記》:“封疆道路,城郭溝池,其修補濬治之功,此民之力所能自為也。” 清 王原 《吳中吟·溝洫》:“濬治自壬子, 吳淞 流湯湯。”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二》:“疑狐穴被水,誘此人濬治雲。”
“浚治”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水利相關
多指疏通河道、修治水渠。例如:
擴展場景
可引申為對城郭、宮室等設施的修整,如明代文獻中“浚治城隍,經營宮闕”(疏通護城河、修整宮殿)。
若需更完整的曆史用例或文獻出處,可參考《宋史·河渠志》、蘇轼《顔樂亭詩》等。
浚治是一個動詞,意思是疏通河道、排除淤泥或清理污水,使其恢複通暢。在日常生活中,浚治也常常指的是進行環境整治和病毒防控等工作。
浚治的偏旁部首是水字旁和犬字旁。其中“水”字旁表示與水有關,而“犬”字旁則表示與動物有關。浚治共有9畫。
浚治是一個古老的漢字,它的出現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現如今,浚治仍然是一個在中文中廣泛使用的詞彙。
在繁體字中,浚治的寫法是「濬治」。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而浚治的古代寫法為「浚治、璿治、綰緻、綰治」等。
1. 為了防止洪水泛濫,政府對河道進行了全面的浚治工作。
2. 環保部門正在進行混凝土管道的浚治,以加強城市排水。
3. 這家公司專門從事污水處理和浚治工程,以改善環境。
1. 清浚:指清理、疏通水道或清除淤泥。
2. 浚深:指擴寬或加深河道、水渠等,以提高其通航能力。
3. 浚渠:指清理或改修水渠以增加水流量或提高排水能力。
4. 浚河:指疏通或加寬河流,以改善水流狀況。
1. 疏通:指排除阻塞物,使通道恢複通暢。
2. 排洩:指排除或釋放污水、廢物等。
1. 堵塞:指阻塞或封閉水道或通道。
2. 阻礙:指阻止或妨礙水流、通道通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