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器物名。猶今之留聲機。 清 袁枚 《續新齊諧·程嘉蔭》:“亦能造寄話筒,筒間寸許,有閘隔之,内有機閉氣。人向筒語畢,則閘之。閘有次第,若亂開,則不成句矣。據 程 雲:‘此法可貯百日,過百日,則機微氣散。’”
“寄話筒”一詞有兩種不同的解釋,需結合文獻和權威來源進行區分:
指古代一種類似留聲機的裝置,能存儲聲音信息。根據清代袁枚《續新齊諧·程嘉蔭》記載,其結構為:
比喻通過第三方傳遞信息,適用于無法直接溝通的場景。但此解釋僅見于個别現代詞典,未發現古籍佐證。
說明:器物名的解釋在《續新齊諧》等文獻中有明确記載,且被高權威性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收錄;而作為成語的用法可能屬于現代引申義,需謹慎使用。
《寄話筒》是個成語,用來形容某個人通過交流或傳遞消息來表達自己的意願或意見。通常指在某種特定的社交環境中,某個人擁有或掌握着較大的權利或資源,通過發表言論或傳遞消息來影響他人的行為或決策。
《寄話筒》的拆分部首為 寸 和 言,拆分筆畫為 9。
《寄話筒》這個成語的來源可追溯到中國古代。古人在進行社交互動時,有些人因地位高或權力大,他們的話語往往具有指導性和影響力。其他人則需要通過各種方式向這些人傳遞消息或表達自己的意見。因此,這個成語形成并用來形容這種情況。
《寄話筒》(繁體字)
《寄話筒》的古代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可以參考古代字典和文獻來确定。
他總是拿着公司的財務報告,對我們說:“按照這個規劃,我們應該大力發展市場!”真是個典型的《寄話筒》啊。
寄托、寄居、話筒、話費、筒子、寄予、傳話
話柄、說話權、發言權
被動聽話、被動接收消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