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靁歎”。形容歎息聲之大。語出 漢 王逸 《九思·疾世》:“吒增歎兮如雷。” 漢 馬融 《長笛賦》:“靁歎頽息,搯膺擗摽。” 南朝 梁 蕭統 《有所思》詩:“雷歎一聲響,雨淚或成行。” 唐 張說 《祭陸冀州文》:“三軍雷歎,百城雨泣。”
“雷歎”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但核心解釋主要圍繞以下兩點展開:
“雷歎”由“雷”和“歎”組成,字面可理解為“如雷的歎息”。其核心含義是形容歎息聲之大,如同雷鳴。這一解釋源自漢代文獻:
在文學作品中,“雷歎”常用于表達集體或強烈的哀歎、悲泣,例如:
部分資料(如)提到“雷歎”指“事物出人意料、令人震撼”,這可能是對“雷”字現代網絡用法的混淆(如“雷人”)。但根據古籍引用,該解釋缺乏文獻支持,建議以“歎息聲如雷”為準确含義(、)。
“雷歎”主要用于形容歎息聲的宏大或群體悲歎的場景,屬于古典文學中的修辭手法。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漢代至唐代的相關詩文。
《雷歎》是一個常用的成語,具有多種解釋。它形容人們對某種事物或現象感到十分吃驚或惋惜,表現出強烈的情感反應。同時,它也可以指某種令人吃驚的事件或局面。
《雷歎》中的“雷”字是由“雨”和“田”兩個部首組成。雨表示與雨有關的事物,田表示與農田或農業有關的事物。整個字共有13個筆畫。
《雷歎》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馮夢龍的《警世通言》中,這是一本集合了許多警示故事的小說集。後來,這個成語逐漸被人們廣泛使用,并傳承至今。在繁體字中,雷歎的寫法為「雷嘆」。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雷歎的字形有一些變化。例如,在西漢時期,「雷」的上部是由兩個狀如閃電的“電”組成,下部則是由兩個部分的“雲”構成。整體形象更加貼合雷電現象。
1. 當聽到他竟然通過了如此難的考試,大家都為之雷歎不已。
2. 面對這個政府的不作為,我隻能對之感到雷歎。
雷歎的組詞有:雷鳴電閃、驚雷震電、大為吃驚等。
雷歎的近義詞包括:大為驚詫、十分驚奇,反義詞包括:平靜、淡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