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番戍守邊境的傜役。《史記·貨殖列傳》:“庶民農工商賈,率亦歲萬息二千戶,百萬之家則二十萬,而更傜租賦出其中。”
“更傜”是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1. 基本釋義
“更傜”指更番戍守邊境的徭役,即百姓按輪換制度被征調至邊疆駐守的勞役制度。其中:
2. 曆史文獻依據
該詞最早見于《史記·貨殖列傳》:“庶民農工商賈,率亦歲萬息二千戶,百萬之家則二十萬,而更傜租賦出其中。”此處描述了百姓需承擔戍邊徭役及賦稅的經濟負擔。
3. 社會背景與功能
更傜制度體現了古代兵役與勞役的結合,通過輪換制緩解單一地區長期戍邊的壓力,同時保障邊疆防禦需求。其費用常由民衆自行承擔,成為古代社會的重要經濟支出之一。
總結
“更傜”是秦漢時期重要的戍邊制度,反映了古代國家對邊疆防禦的重視及對民衆勞役的強制性征用。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史記》原文或相關曆史研究文獻。
《更傜》是一種漢字詞語,意為“更正、修改、調整”。它常用于表示修改、修訂或調整某個事物的情況。
《更傜》的部首是“人”,同時包含了15個總筆畫。
對于《更傜》這個詞語的來源,目前尚無确切的考證。據推測,這可能是在古代漢字演變過程中衍生出來的一個新詞。
《更傜》的繁體字為“更儂”。雖然現代漢字普遍使用簡體字,但繁體字仍然在一些地方、文化或個人的書寫中得到保留和使用。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可能存在與今天有所不同的寫法。然而,關于《更傜》這個詞的古時候漢字寫法,目前尚無确鑿的資料。
1. 由于有新的信息被揭示出來,我們需要對文件進行更傜。
2. 在公司改革之後,我們需要對職位和責任進行更傜。
1. 重新更傜
2. 更傜規則
3. 更傜建議
1. 修改
2. 修訂
3. 調整
1. 固化
2. 維持
3. 不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