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 嵩山 。《後漢書·馬融傳》:“右矕 三塗 ,左概 嵩嶽 。面據 衡 陰,箕背 王屋 。” 明 謝榛 《送王侍禦按河南》詩:“天連 嵩嶽 寒雲盡,馬渡 黃河 春草生。”
“嵩嶽”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為詳細解釋:
嵩嶽(拼音:sōng yuè)指嵩山,是中國五嶽之一的“中嶽”,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境内。其名稱由“嵩”(山大而高)和“嶽”(高大的山)組合而成,形容山勢雄偉。
地理位置
嵩山屬伏牛山脈,主脈橫貫登封市北部,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組成,最高峰海拔約1500米。
曆史地位
嵩山是中華文明重要發源地,周邊有少林寺、嵩陽書院等古迹,并有中國現存最古老磚塔“嵩嶽寺塔”。
文學與典籍
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馬融傳》:“左概嵩嶽,面據衡陰”,明代詩歌中也有“天連嵩嶽寒雲盡”等描述。
在成語或比喻中,“嵩嶽”可泛指山嶽,或形容事物的重要性、人的卓越才能。但需注意,其核心指代仍以嵩山為主。
以上信息綜合權威典籍及地理資料,更多細節可查閱《後漢書》或嵩山相關文獻。
《嵩嶽》(sōng yuè)是指嵩山,是中國五嶽之一。嵩山位于河南省,被譽為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也是佛教、道教、儒家文化的重要聖地。
《嵩嶽》的拆分部首為山,部首的筆畫數為3。
《嵩嶽》一詞源于古代著名的地理書《山海經》。根據《山海經》記載,嵩山最初被稱為“嫘祖山”,後來由于位于土地中央,被賜予了“嵩嶽”這一尊崇的稱號。
《嵩嶽》的繁體字為「嵩嶽」。
在古代,嵩山這個詞的漢字寫法常常是「崧山」或者「崧嶽」。
1. 我們計劃明天去登嵩嶽,感受神秘的自然風光。
2. 嵩嶽作為中國的名山,吸引了無數遊客和信徒前來朝拜。
1. 嵩山(sōng shān):指同屬五嶽之一的嵩山。
2. 嵩洛(sōng luò):指嵩山和洛陽的合稱,代表着中國古代文化的輝煌。
1. 蒙山(měng shān):和嵩山一樣,是中國的名山之一。
2. 泰山(tài shān):同為中國五嶽之一的泰山也是備受推崇的聖地。
1. 沒有明确的反義詞,因為嵩嶽代表着一座具有神聖意義和豐富文化内涵的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