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種搖鼓。俗稱撥浪鼓。《書·益稷》:“下管鼗鼓合止柷敔。”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鴿異》:“小者上下飛鳴,時集其頂,翼翩翩如燕子落蒲葉上,聲細碎,類鼗鼓;大者伸頸不敢動。”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我的種痘》:“一樣玩具是 朱熹 所謂‘持其柄而搖之,則兩耳還自擊’的鼗鼓,在我雖然也算難得的事物,但仿佛曾經玩過,不覺得希罕了。”
鼗鼓是一種傳統打擊樂器,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與結構 鼗鼓俗稱“撥浪鼓”,是一種長柄搖鼓,兩側綴有靈活小耳(繩系鼓槌或銅鈴)。演奏時通過左右搖動鼓柄,使小耳擊打鼓面發聲。其名稱中的“鼗”(táo)字,專指此類帶柄搖鼓的形制。
2. 曆史文獻記載 最早見于《尚書·益稷》中“下管鼗鼓”的描述,表明其曆史可追溯至先秦禮樂。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和魯迅作品中也提及鼗鼓,反映其作為民間玩具的延續性。
3. 形制與演奏方式 标準形制為鼓面直徑約18.8厘米,柄長140厘米,搖動時兩側銅鈴撞擊鼓面産生連續碎音。演奏時需高舉鼓柄快速擺動,聲音自上而下傳播,常用于禮樂尾聲的節奏配合。
4. 禮樂與儀式用途 在祭孔等傳統儀式中,鼗鼓常與柷、敔等樂器配合使用,每場儀式通常配置兩件鼗鼓,通過高位演奏強化儀式莊重感。
5. 文化延伸 除禮樂外,鼗鼓也演變為兒童玩具,其簡易版即民間常見的撥浪鼓,印證了禮器向民俗用品的轉化過程。
《鼗鼓》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劃拳賭具上的一個骰子”,也可指代“鼓樂器”。
《鼗鼓》的首字部首是“鼓”,共有12個筆畫。
《鼗鼓》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在《禮記·樂記》中,有一句話“公劁奏鼗鼓”,其中就出現了“鼗鼓”二字。
《鼗鼓》的繁體寫法為“鞀鼓”。
在古代,漢字“鼗鼓”的寫法略有不同。例如在《說文解字》中,将鼗鼓的字形寫作“鞀”,表示了一種打擊鼓樂器的形态。
1. 她手中拿着鼗鼓,高聲擊打,引來衆人的掌聲。
2. 劃拳賭局上,他搖出了兩個鼗鼓,赢得了整個賭局。
1. 鼓聲
2. 鼓樂
3. 鼓舞
4. 鼓動
1. 鼓
2. 鼓掌
3. 鼓動
1. 閉口
2. 打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