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挽救、改造失足青少年的特殊教育。《解放日報》1985.4.17:“工讀教育是挽救教育失足青少年的特殊教育,這種教育的目的,是要使有輕微違法犯罪行為的學生痛改前非,重新做人,成為社會需要的勞動者。”
工讀教育是一種針對特定青少年的特殊教育形式,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性質 工讀教育是由工讀學校實施的,針對有違法或輕微犯罪行為且不適合普通學校就讀的青少年開展的特殊教育。其核心特點是半工半讀,即在文化學習的同時進行勞動實踐,并帶有一定強制性。
二、教育對象 主要面向13—18周歲的青少年,男女學生通常分班或分校管理。這類學生普遍存在行為偏差或輕微違法犯罪問題,但尚未達到需刑事處罰的程度。
三、教育目标 通過思想改造與技能培養相結合的方式,幫助青少年認識錯誤、重塑價值觀,最終成為遵紀守法、具備勞動技能的合格社會成員。
四、學制與管理
五、曆史淵源 該概念可追溯至20世紀初的勤工儉學運動(如蔡元培等人發起的留法項目),但現代工讀教育更強調對問題青少年的矯正功能。
提示:如需了解具體案例或政策細節,可參考《解放日報》等來源的公開報道。
工讀教育是一種以勞動為主的教育形式,強調通過實際勞動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經驗。它通過學生在課餘時間參與勞動,如學習技能、工作或服務社區,使他們獲得與學業相輔相成的實際經驗。這種教育形式旨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
《工讀教育》這個詞可以拆分成以下部首和筆畫:
- 工(工字旁):10畫
- 讀(言字旁):14畫
- 教(攴字旁):11畫
《工讀教育》一詞最早出現在上世紀初的日本,并由日本引入中國。它是以師父/導師為中心的傳統職業學校教育的現代化延伸。該教育形式旨在使學生在學業以外的實際工作中獲得更多實踐經驗和技能培養。
《工讀教育》的繁體寫法為「工讀教育」。
古時候寫「工讀教育」的漢字寫法有所不同,例如:
- 工:弓丨廠
- 讀:曰止丶乛
- 教:言寸攵共
1. 學校提倡學生參與工讀教育,以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
2. 工讀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實際工作環境。
3. 這所學校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工讀教育機會。
- 勞動教育
- 實踐教育
- 技能培訓
- 實習教育
- 實踐訓練
- 實際操作
- 理論教育
- 書本知識
- 紙上談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