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木頭人的意思、木頭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木頭人的解釋

比喻遲鈍或不靈活的人。 元 李壽卿 《度柳翠》第一折:“勸你呵我是勸着一個木頭人;哎! 柳 也你則戀着那錦營花陣。”《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三回:“照這樣看去,那製造局的生意還做得麼?這樣把持的情形,那當總辦的木頭人,那裡知道,説起來,還是隻有他家靠得住呢。”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木頭人”的漢語詞典釋義及文化解析

“木頭人”是由“木頭”與“人”組成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維度解析:

  1. 本義與基本特征

    指用木材雕刻或制作的人形物品,常用于傳統工藝品或兒童玩具。此義項強調材質的物理屬性與靜态特征,如《現代漢語詞典》定義為“用木頭制成的人形物,多作擺設或玩具”。

  2. 比喻義與情感色彩

    在口語中,“木頭人”常比喻反應遲鈍、缺乏情感或行動力的人,含貶義。例如《漢語大辭典》提及該詞“借指呆闆、不靈活的人”,突顯其動态行為與心理狀态的關聯。

  3. 文化内涵與民俗符號

    木頭人在中國文化中具有雙重象征:一方面作為工藝載體(如木偶戲道具),體現民間藝術創造力;另一方面,在諺語中(如“木頭人過河——自身難保”),被賦予哲學隱喻,反映對僵化思維的批判。

  4. 語言學構詞分析

    從構詞法看,“木頭人”屬于偏正結構,以“木頭”限定“人”的屬性,類似“鐵人”“紙人”等,符合漢語通過材質類比構建語義的規律。

  5. 跨領域使用實例

    該詞亦見于文學與心理學領域。例如,作家老舍在《四世同堂》中以“木頭人”刻畫角色麻木性格;心理學研究則用“木頭人效應”描述情感隔離現象。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木頭人”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主要含義:

一、比喻義:形容遲鈍或不靈活的人

  1. 核心解釋
    指代思維或行動遲緩、缺乏靈活性的人,常用于口語中表達對某人反應慢或呆闆的評價。
    例句:

    • “不要把學生拘束得像個木頭人。”()
    • 元代李壽卿《度柳翠》中寫道:“勸你呵我是勸着一個木頭人。”()
  2. 延伸含義

    • 在情感或社交場景中,可形容對他人暗示無動于衷的人,如“感情中的木頭人”。
    • 反義詞為“機靈鬼”,強調靈活性與反應速度的對比()。

二、遊戲名稱:傳統兒童遊戲

  1. 遊戲規則
    參與者需在口令結束後保持靜止,如“三三四四,我們都是木頭人,不許說話不許動”,堅持到最後者獲勝。
    特點:
    • 考驗自控力和快速反應能力。
    • 被觸碰後可“解凍”恢複行動,若被抓到則替換為追逐者。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遊戲細節或文學出處,可參考相關來源網頁。

别人正在浏覽...

八綱半頭帻逼損不祧之宗趩趩出的春殘彈丸之地澱積帝女桑東家效颦東州兵二鍋頭法書風吹雲散分門别戶氛氣負薪投璧鋼刀布工長溝滿濠平鈎藤紅衣炮後進之秀圜冠漸浸頸戾肌肉玉雪酒啖齎助聚財口是心非狂醒連環計樓榭蠻猓漫理民臣樵歌契切認捐宂坌肉身燈三足鼎立上雨旁風笘籥生男育女生禽社樹屍注霜苞霜畦私越蘇氣嬥包兒投籃頭香徒與瞎撞西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