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文武的意思、文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文武的解釋

(1).文德與武功;文治與武事。《詩·周頌·雝》:“宣哲維人,文武維後。” 鄭玄 箋:“又徧使天下之人有才知以文德武功為之君故。”《呂氏春秋·不廣》:“文武盡勝,何敵之不服。”《史記·循吏列傳論》:“文武不備,良民懼然身修者,官未曾亂也。”

(2).特指武事、軍事。 宋 範仲淹 《上執政書》:“臣僚之中,素有才識,可賜 孫 吳 之書,使知文武之方。”

(3).文才和武略。《詩·小雅·六月》:“文武吉 甫 ,萬邦為憲。” 朱熹 集傳:“非文無以附衆,非武無以威敵,能文能武,則萬邦以之為法矣。”《漢書·朱雲傳》:“ 平陵 朱雲 ,兼資文武。” 唐 韓愈 《舉馬摠自代狀》:“前件官文武兼資,寬猛得所。” 宋 蘇轼 《上神宗皇帝書》:“陛下生知之性,天縱文武。”

(4).文臣和武将,文武官員。《南史·宋紀上·武帝》:“謁 漢 長陵 ,大會文武於 未央殿 。” 五代 牛希濟 《奉诏賦蜀主降唐》詩:“滿城文武欲朝天,不覺鄰師犯塞煙。”《水浒傳》第九三回:“衆文武見殺了四個大臣,都要來捉 李逵 。”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他的酒量吓着了一朝文武。”

(5).猶言溫猛。指文火和武火。 宋 陶穀 《清異錄·藥》:“火須文武、緊慢得中。”參見“ 文武火 ”。

(6). 周文王 與 周武王 。《詩·大雅·江漢》:“ 文 武 受命, 召公 維翰。” 鄭玄 箋:“昔 文王 、 武王 受命, 召康公 為之楨榦之臣以正天下。”《禮記·中庸》:“ 仲尼 祖述 堯 舜 ,憲章 文 武 。” 宋 蘇轼 《石鼓》詩:“勳勞至大不矜伐, 文 武 未遠猶忠厚。” 清 方苞 《<周官析疑>序》:“即按其文辭,舍《易》《春秋》, 文 、 武 、 周 、 召 以前之詩書,無與之并者矣。” 梁啟超 《變法通議·論幼學》:“張而不弛, 文 武 不能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文武”一詞在不同語境下有多種含義,以下是綜合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1. 文德與武功

    • 指治國時文治與武事的結合,如《詩經·周頌》提到“文武維後”,強調君王需兼備文德教化與軍事能力。
    • 古籍《呂氏春秋》中“文武盡勝”進一步說明二者相輔相成,方能服衆克敵。
  2. 周文王與周武王

    • 特指西周兩位君主,周文王(以仁德治國)與周武王(以武力伐纣),二者常作為明君典範并稱。
  3. 人才特質

    • 形容個人才能,如《漢書》記載“兼資文武”,指既有文才又有武略;《朱雲傳》也以“文武雙全”評價能文能武之人。
  4. 官職分類

    • 代指文官與武官,如《三國演義》中“大會文武”即指朝廷中的全體官員。
  5. 哲學與生活智慧

    • 源自《禮記》的“一張一弛,文武之道”,引申為處事應剛柔并濟、動靜平衡。字形上,“武”由“止戈”構成,強調以戰止戰的思想,與“文”的教化形成互補。

補充說明:部分文獻中“文武”也指火候(文火與武火)或軍事專指,但使用頻率較低。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網絡擴展解釋二

文武

文武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分别表示文化和武力。

拆分部首和筆畫

文字的部首是“文”,它是由“又”和“爪”兩個部首組成。文字的筆畫數目是4畫。

武字的部首是“止”,它是由“丨”和“㇒”兩個部首組成。武字的筆畫數目是8畫。

來源

文武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封建社會中的文臣和武将兩個階級。文指的是有才學的人,代表知識和文化;武指的是有武功的人,代表力量和武力。

繁體

在繁體漢字中,文字的寫法和簡體一樣。而武字在繁體中為「武」。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漢字中,文字的寫法稍有不同。它的左側是一個豎筆,右側則是一個斜筆,代表文人抄寫之時手中的筆觸痕迹。

而武字在古代寫法中,它的上面有一個頭部的輪廓,代表戰士佩戴頭盔的形象。

例句

1. 他既有文才又有武勇,是一位文武雙全的人才。

2. 在中國古代曆史中,有很多着名的文武英雄。

組詞

1. 文明:指的是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類對文化的追求和創造。

2. 武術:指的是通過特定技巧和訓練,提高人的身體素質和自我防護能力的一種體育運動。

近義詞

文武的近義詞有“文治”和“武治”。文治指的是用文化和智慧治理國家和社會;武治指的是用武力和軍事手段來控制和管理國家和社會。

反義詞

文武的反義詞是“文弱”,用于指代沒有武力和戰鬥能力的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