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文德與武功;文治與武事。《詩·周頌·雝》:“宣哲維人,文武維後。” 鄭玄 箋:“又徧使天下之人有才知以文德武功為之君故。”《呂氏春秋·不廣》:“文武盡勝,何敵之不服。”《史記·循吏列傳論》:“文武不備,良民懼然身修者,官未曾亂也。”
(2).特指武事、軍事。 宋 範仲淹 《上執政書》:“臣僚之中,素有才識,可賜 孫 吳 之書,使知文武之方。”
(3).文才和武略。《詩·小雅·六月》:“文武吉 甫 ,萬邦為憲。” 朱熹 集傳:“非文無以附衆,非武無以威敵,能文能武,則萬邦以之為法矣。”《漢書·朱雲傳》:“ 平陵 朱雲 ,兼資文武。” 唐 韓愈 《舉馬摠自代狀》:“前件官文武兼資,寬猛得所。” 宋 蘇轼 《上神宗皇帝書》:“陛下生知之性,天縱文武。”
(4).文臣和武将,文武官員。《南史·宋紀上·武帝》:“謁 漢 長陵 ,大會文武於 未央殿 。” 五代 牛希濟 《奉诏賦蜀主降唐》詩:“滿城文武欲朝天,不覺鄰師犯塞煙。”《水浒傳》第九三回:“衆文武見殺了四個大臣,都要來捉 李逵 。”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他的酒量吓着了一朝文武。”
(5).猶言溫猛。指文火和武火。 宋 陶穀 《清異錄·藥》:“火須文武、緊慢得中。”參見“ 文武火 ”。
(6). 周文王 與 周武王 。《詩·大雅·江漢》:“ 文 武 受命, 召公 維翰。” 鄭玄 箋:“昔 文王 、 武王 受命, 召康公 為之楨榦之臣以正天下。”《禮記·中庸》:“ 仲尼 祖述 堯 舜 ,憲章 文 武 。” 宋 蘇轼 《石鼓》詩:“勳勞至大不矜伐, 文 武 未遠猶忠厚。” 清 方苞 《<周官析疑>序》:“即按其文辭,舍《易》《春秋》, 文 、 武 、 周 、 召 以前之詩書,無與之并者矣。” 梁啟超 《變法通議·論幼學》:“張而不弛, 文 武 不能也。”
"文武"一詞在漢語中具有多層含義,其核心概念可歸納為以下四點:
周文王與周武王的合稱
作為曆史人物代稱,"文武"專指周朝奠基者周文王姬昌及其子周武王姬發。《尚書·周官》記載"惟周王撫萬邦,巡侯甸,四征弗庭,綏厥兆民",體現二者以德治武功奠定周朝基業。此用法常見于儒家經典,漢典網(https://www.zdic.net/)将其列為曆史專名條目。
文治與武功的統合
指代治國方略中教化與軍事的結合,《漢語大詞典》引《詩經·大雅》"文武吉甫,萬邦為憲",強調賢臣兼具文德與武略。國學大師網(http://www.guoxuedashi.net/)指出該詞在《禮記·中庸》中發展為"文武之政,布在方策"的政治哲學概念。
官職分類與人才類型
古代官僚體系中文官與武官的并稱,《辭海》收錄"文武百官"詞條,典出《尚書·武成》"惇信明義,崇德報功,垂拱而天下治"。現代漢語中延伸為複合型人才标準,如《現代漢語詞典》釋義"指能文能武的本領"。
禮樂制度的象征
特指周代禮樂典章,《論語·子張》雲"文武之道未墜于地",《十三經注疏》釋為"文王武王之禮樂文章"。故宮博物院官網(https://www.dpm.org.cn/)青銅器銘文考釋中,常見"承文武之訓"類銘文,印證其禮儀内涵。
“文武”一詞在不同語境下有多種含義,以下是綜合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文德與武功
周文王與周武王
人才特質
官職分類
哲學與生活智慧
補充說明:部分文獻中“文武”也指火候(文火與武火)或軍事專指,但使用頻率較低。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本資砭剝邊陬比類從事伯嶽沖陳酬許寸丹大結淡水養殖登稔東顧仿模高祖王父攻守固定詞組河馮鴻鹭厚度皇太子浣水祭菜孑義勁骨豐肌金楹啾嘈局天蹐地開畬卡路裡空薄空阙誇大戀恩零湯團林光澟澟綠化率厲密科迷意南官南僞内河船霓帱狃勝盤木匹合鉛鼎情娘日臻完善生巾守将食饑息勞素羅台顔完刑危亡關頭霧滅相挈霞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