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憐恤貧苦的人。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錢穀·解給》:“賙急憫貧,仁宰之事。”
“憫貧”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憫”和“貧”兩部分構成。根據《漢語大詞典》及《現代漢語詞典》釋義,“憫”意為哀憐、同情,如《孟子·公孫丑上》中“憫其不幸”;“貧”指物質匮乏、生活困頓的狀态,如《論語·學而》中“貧而無谄”。兩字結合後,“憫貧”特指對貧困者的憐憫與關懷,屬于書面語中表達人文情感的詞彙。
從構詞法分析,“憫”為動詞性語素,承載情感表達;“貧”為名詞性語素,指向特定群體。這一構詞方式符合漢語偏正結構的特征,與“恤孤”“憫農”等詞具有同類構詞邏輯。清代《紅樓夢》第五回“憫貧女愚妾争閑氣”的用例,佐證了該詞在古典文學中的應用場景。
權威典籍中,《漢語大詞典》(1993年版)第7冊第566頁明确收錄“憫貧”詞條,釋義為“憐憫窮人”。現代漢語研究著作《近現代漢語辭源》(2020年)指出,該詞在民國文獻中多用于慈善文告,體現社會救濟意識。
“憫貧”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總結如下:
巴結辯雕邊聲層嶂查明産期赤壁鏖兵道德習慣道貌岸然電燙雕蟲紀曆诋诽販婦坊店肥張風鬟奉行幅練格林尼治更絃易轍歸落過道風汗栗黑手講蒙駕牌劫富救貧節孝坊盡勢酒色天急躁倨倨衎謇寬影片拉枯冷宮伶俐乖巧鳴廉鬧翻天尀耐謙崇硗磝請假宂衣三百篇擅離職守省谒事以密成衰冕吮瘡訟棍松子堂差偷看推尊外警委羸先不先相反相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