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种摇鼓。俗称拨浪鼓。《书·益稷》:“下管鼗鼓合止柷敔。”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鸽异》:“小者上下飞鸣,时集其顶,翼翩翩如燕子落蒲叶上,声细碎,类鼗鼓;大者伸颈不敢动。”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我的种痘》:“一样玩具是 朱熹 所谓‘持其柄而摇之,则两耳还自击’的鼗鼓,在我虽然也算难得的事物,但仿佛曾经玩过,不觉得希罕了。”
鼗鼓是一种传统打击乐器,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与结构 鼗鼓俗称“拨浪鼓”,是一种长柄摇鼓,两侧缀有灵活小耳(绳系鼓槌或铜铃)。演奏时通过左右摇动鼓柄,使小耳击打鼓面发声。其名称中的“鼗”(táo)字,专指此类带柄摇鼓的形制。
2. 历史文献记载 最早见于《尚书·益稷》中“下管鼗鼓”的描述,表明其历史可追溯至先秦礼乐。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和鲁迅作品中也提及鼗鼓,反映其作为民间玩具的延续性。
3. 形制与演奏方式 标准形制为鼓面直径约18.8厘米,柄长140厘米,摇动时两侧铜铃撞击鼓面产生连续碎音。演奏时需高举鼓柄快速摆动,声音自上而下传播,常用于礼乐尾声的节奏配合。
4. 礼乐与仪式用途 在祭孔等传统仪式中,鼗鼓常与柷、敔等乐器配合使用,每场仪式通常配置两件鼗鼓,通过高位演奏强化仪式庄重感。
5. 文化延伸 除礼乐外,鼗鼓也演变为儿童玩具,其简易版即民间常见的拨浪鼓,印证了礼器向民俗用品的转化过程。
《鼗鼓》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划拳赌具上的一个骰子”,也可指代“鼓乐器”。
《鼗鼓》的首字部首是“鼓”,共有12个笔画。
《鼗鼓》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在《礼记·乐记》中,有一句话“公劁奏鼗鼓”,其中就出现了“鼗鼓”二字。
《鼗鼓》的繁体写法为“鞀鼓”。
在古代,汉字“鼗鼓”的写法略有不同。例如在《说文解字》中,将鼗鼓的字形写作“鞀”,表示了一种打击鼓乐器的形态。
1. 她手中拿着鼗鼓,高声击打,引来众人的掌声。
2. 划拳赌局上,他摇出了两个鼗鼓,赢得了整个赌局。
1. 鼓声
2. 鼓乐
3. 鼓舞
4. 鼓动
1. 鼓
2. 鼓掌
3. 鼓动
1. 闭口
2. 打哑
暗蒙蒙板脂保完抱冤背水一战伯仲之间踟蹰愁翠黜浊澹虑大吆小喝登木求鱼吊当刁哗掉缭豆荄饭箩封锢勾瞿豪圣候蹄滑涽画夹黄虀白饭惶惕加级鱼将行轿封僥祸矫作甲万戒程记恚局束具位砢碜拉拉酷恶觅索昵昵沤浮泡影迫蹙扑褫青精石饭清散穷巷陋室入话若水折旋实核四射俗状条画蹄尾拖麻拽布瓦舍温带大陆性气候象郎香署显允谢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