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种摇鼓。俗称拨浪鼓。《书·益稷》:“下管鼗鼓合止柷敔。”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鸽异》:“小者上下飞鸣,时集其顶,翼翩翩如燕子落蒲叶上,声细碎,类鼗鼓;大者伸颈不敢动。”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我的种痘》:“一样玩具是 朱熹 所谓‘持其柄而摇之,则两耳还自击’的鼗鼓,在我虽然也算难得的事物,但仿佛曾经玩过,不觉得希罕了。”
鼗鼓是中国古代打击乐器的一种,其形制特征为鼓身两侧缀有可摆动的耳坠,通过摇动鼓柄使耳坠击打鼓面发声。该名称由"鼗"与"鼓"二字复合构成,"鼗"特指带柄的小鼓,"鼓"为广义击奏膜鸣乐器,合称指代此类特殊形制的摇奏乐器。
根据《周礼·春官》记载,鼗鼓在周代礼乐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属"八音"中的革类乐器,常与磬、钟等礼器配合使用于宗庙祭祀场合。其形制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先秦时期为单面蒙皮的框架式结构,汉代发展为双面蒙皮的桶形鼓身,唐代以后逐渐派生出多种形制的变体。
宋代学者陈旸在《乐书》中详细记载了鼗鼓的演奏方法:"持其柄摇之,旁耳还自击"。这种独特的发声原理使其在民间社火、说唱伴奏等民俗活动中广泛应用,明清时期更成为戏曲舞台的常用道具。现代民族音乐研究显示,鼗鼓的遗制在陕西腰鼓、太平鼓等民间乐器中仍有保留。
从文字学角度考证,《说文解字》将"鼗"归为"鼓"部,释义为"鞀,辽也",段玉裁注:"鞀即今之拨浪鼓"。这一训诂学证据印证了鼗鼓作为摇奏乐器的本质属性,其名称在不同历史时期存在"鞀""鼗""拨浪鼓"等异体写法。故宫博物院现藏清代金漆雕龙鼗鼓实物,鼓面直径18.5厘米,柄长32厘米,耳坠为檀木精雕而成,是研究古代乐器形制的重要实证。
鼗鼓是一种传统打击乐器,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与结构 鼗鼓俗称“拨浪鼓”,是一种长柄摇鼓,两侧缀有灵活小耳(绳系鼓槌或铜铃)。演奏时通过左右摇动鼓柄,使小耳击打鼓面发声。其名称中的“鼗”(táo)字,专指此类带柄摇鼓的形制。
2. 历史文献记载 最早见于《尚书·益稷》中“下管鼗鼓”的描述,表明其历史可追溯至先秦礼乐。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和鲁迅作品中也提及鼗鼓,反映其作为民间玩具的延续性。
3. 形制与演奏方式 标准形制为鼓面直径约18.8厘米,柄长140厘米,摇动时两侧铜铃撞击鼓面产生连续碎音。演奏时需高举鼓柄快速摆动,声音自上而下传播,常用于礼乐尾声的节奏配合。
4. 礼乐与仪式用途 在祭孔等传统仪式中,鼗鼓常与柷、敔等乐器配合使用,每场仪式通常配置两件鼗鼓,通过高位演奏强化仪式庄重感。
5. 文化延伸 除礼乐外,鼗鼓也演变为儿童玩具,其简易版即民间常见的拨浪鼓,印证了礼器向民俗用品的转化过程。
阿环八旗制度八乡别趣苍霞策简吵秧子毳帐得天独厚地侯封疆大臣雰虹干壁画公举工序鼓钉鼓行鸿体黄管辉丽劫悟精愞径涂酒思控沥口写梁氏夫妻轮箍轮奂名闻利养拿错内外有别旁爱蓱翳千日打柴一日烧起电青翰轻浪浮薄穷漠屈草蘧蒢鹊音日禀弱弟弱袂塞井夷竈扇面山阳会折拒射莎市闲斯人嗣位损兵折将天文望远镜体语微波粼粼问天香草醛香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