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剪除;整治。 宋 沉遼 《伯少卿埋銘》:“民頑,悍吏多為奸,公至逾年,峻法鉏治。”《朱子語類》卷一一四:“私意竊發,隨即鉏治,雖去枝葉,本根更在。”《續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二十年》:“ 煒 在官,鉏治兇惡無所貸。”
“鉏治”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鉏治”指剪除、整治,常用于描述通過嚴厲手段清除不良現象或整頓治理。其中:
政治治理
宋代沈遼在《伯少卿埋銘》中提到:“民頑,悍吏多為奸,公至逾年,峻法鉏治”,指官員通過嚴法整治官吏腐敗。
思想修正
《朱子語類》卷一一四中比喻:“私意竊發,隨即鉏治,雖去枝葉,本根更在”,形容對錯誤思想的表面修正。
懲處惡行
《續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二十年》記載官員“鉏治兇惡無所貸”,強調對兇惡之徒的徹底鏟除。
建議需要深入探究的讀者查閱《朱子語類》《續資治通鑒》等原始文獻。
《鉏治》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農民用來掘土、犁田的農具。
《鉏治》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金(钅)和耒(耒),它的總筆畫數是14畫。
《鉏治》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農業社會時期,人們使用鉏治進行農耕活動。
《鉏治》的繁體字寫作「鋤治」。
在古代,漢字「鉏」的寫法有一些變化,有時寫作「鋤」。
1. 農民們正在使用鉏治耕地。
2. 我需要一把鋒利的鉏治來進行田間勞動。
組詞:鉏具、鉏頭、農鉏。
近義詞:犁、鋤。
反義詞:收割機、播種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