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達平易。《宋書·劉穆之傳》:“ 穆之 中子 式 字 延叔 ,通易好士。”
"通易"是古漢語中具有哲學意蘊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字源與典籍兩個維度解析:
一、字源構成 "通"字從辵(辶),甬聲,本義為道路暢通無阻,《說文解字》釋為"達也",引申為貫通、通曉等義。《漢語大詞典》收錄其十二種引申義項,包含通達事理、學識貫通等抽象概念。 "易"字甲骨文作日月合文,本指陰陽變化,《說文解字》釋為"蜥易",後演變為變易、簡易、交易三義。在《周易》體系中特指宇宙變化的根本規律。
二、典籍釋義 《周易·系辭》載:"通乎晝夜之道而知",鄭玄注疏指出"通者,達其變也;易者,推其常也",此處"通易"指通曉變化規律與恒常法則的辯證統一。唐代孔穎達《周易正義》進一步闡釋:"通者,會其極;易者,執其要",強調對事物本質的全面把握與關鍵提煉。
在宋代儒學發展中,朱熹《朱子語類》提出:"通易者,非徒知卦爻之變,乃明天地人三才之道",賦予其貫通天人之道的哲學内涵。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則從文字學角度注解:"通之使易,易之使通,二者互為體用",揭示該詞蘊含的辯證思維邏輯。
需說明的是,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非常用詞彙,其使用多見于哲學典籍與曆史文獻研究領域。以上釋義綜合參考自《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周易譯注》(中華書局2015年版)等權威辭書及注疏文獻。
《漢語大詞典》第10卷,商務印書館,2012年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周易正義》,孔穎達,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朱子語類》卷六十五,中華書局,1986年
“通易”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tōng yì,其核心含義為“通達平易”。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礎含義
引申用法
文學與古籍
現代語境
若需進一步探讨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可結合例句或文獻深入分析。
愛景安故重遷别出機杼不開眼參體叉魚出熱大明曆倒箧傾囊得算隄川塠塠惡忌飛龍廐負固不服過抵蠱誘皇極門黃金符花豔嘩衆取寵畫狀火頭食子加惠箭箶鲛奴交窮節拍積留京蚨禁戢計日而俟舊生決筴君權魁桀困劇酷屠朗晏兩蘇了悟六尺之讬砢磨賣買鳥籠悄然氣穴榷酒征茶視之不見,聽之不聞雙六順聽死地圖簿為樂文襄五等嫌猜險危曉習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