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籍。指地圖、戶籍等簿冊。《漢書·王莽傳中》:“﹝ 王莽 曰﹞‘定諸國邑采之處,使侍中講禮大夫 孔秉 等與州部衆郡曉知地理圖籍者,共校治于 壽成 朱鳥堂 ……’以圖簿未定,未授國邑,且令受奉都内,月錢數千。”
“圖簿”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釋:
“圖簿”指地圖、戶籍等官方登記簿冊,主要用于記錄地理信息或人口數據。例如《漢書·王莽傳》中提到“以圖簿未定,未授國邑”,說明其與行政劃分和土地管理相關。
《漢書·王莽傳》記載,王莽曾命人“校治地理圖籍”,并提到“圖簿未定”,表明該詞在漢代已用于描述國家治理中的地理和戶籍資料。
現代漢語中“圖簿”已不常用,主要出現在曆史文獻或特定學術讨論中。其功能可類比現代的地圖集、人口普查檔案等系統性記錄工具。
如需進一步了解“簿”的詳細釋義(如“對簿公堂”等用法),可參考權威詞典。
“圖簿”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收集或記錄圖案、圖片或繪畫的書籍或資料。通常是用來保存和展示各種藝術作品或圖像。
拆分部首:⺮(竹),⺼(肉)
拆分筆畫:共13畫
“圖簿”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在繁體字中,“圖簿”通常寫作“圖簿”。在中國古代的文獻中,也常被稱為“圖籍”。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例如,在楚國的文字記載中,可以找到“圖簿”一詞的另一種寫法:“圖塞”。這種古代漢字寫法也反映了當時文字的發展和不同地區的差異。
1. 我收到了一本漂亮的圖簿,裡面有很多令人驚歎的藝術作品。
2. 這個博物館有一個龐大的圖簿館藏,包含了各種各樣的藝術品和珍貴的手稿。
1. 圖書:指的是書籍中包含文字和信息的部分。
2. 圖像:指的是表達視覺信息的圖畫或照片。
3. 圖畫:指的是用各種繪畫技術創作的平面視覺作品。
1. 近義詞:畫集、畫冊、畫譜。
2. 反義詞:文字、書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