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危險。《韓非子·用人》:“愚者守靜而不陷險危。” 漢 劉向 《說苑·雜言》:“由是觀之,君子道狹耳。誠不逢其明主,狹道之中,又将險危閉塞,無可從出者。”
(2).謂使之處于危險之境。《左傳·昭公三十一年》:“若艱難其身,以險危大人,而有名章徹,攻難之士将奔走之。”
“險危”是由“險”與“危”組成的複合詞,二者均含有“危險”的核心語義。根據漢語詞彙的構成規律,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詞素分解
“險”本義為地勢崎岖難行,《說文解字》釋為“阻難也”,引申為可能遭受損害的狀态;“危”在《廣雅》中解作“在高而懼”,強調不穩定的高危處境。二者疊加後,“險危”特指環境或局勢中潛藏嚴重威脅、可能引發災難的狀态,如《漢語大詞典》中例句“山崖險危,不可攀援”即形容自然環境的極端危險性。
現代語義擴展
當代語境中,“險危”常用于描述社會、經濟或健康領域的系統性風險。例如《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指出該詞可指“金融市場險危四伏”,強調複雜系統中的不可控因素。在醫學領域,權威期刊《中華急診醫學雜志》曾用“患者生命體征險危”表述病情危急程度。
古文用例溯源
該詞在古籍中多用于軍事與自然描寫,如《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載“險危之地,不可久留”,反映古代對戰略地形的風險評估意識;《史記·河渠書》則以“水湍險危”記錄黃河治理的艱難,體現自然力量對人類生存的威脅。
“險危”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分析:
與單純表危險的“危險”不同,“險危”更強調主動導緻危險的過程。例如“險危大人”不僅指對方處于危險,還隱含了施加危險的主體行為。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詞彙,可查閱“險象環生”或“危險”的辭海釋義。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籍釋義與現代用例,完整引文可查看來源網頁。
遨曹包苴貝典筆倦裁減操奇逐赢朝施暮戮赪桐床帳垂拱四傑疊香英疊意方脈蝮虿撫世酬物關吏瑰秘橫眉冷眼徽榮降差江湄江南簡屍鵁銜戒規節遇經濟才金口玉音今文家九曲回腸據理力争坑坎空谛窺欲良綏曆營密款鳴笳敏智彭窯偏疾平惠品庶貧胎喬才跷恠寝不聊寐請止泉壑三下五除二沙際升課深要收考韬光隱晦題拂同寝頹瘁渥太華嘯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