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危險。《韓非子·用人》:“愚者守靜而不陷險危。” 漢 劉向 《說苑·雜言》:“由是觀之,君子道狹耳。誠不逢其明主,狹道之中,又将險危閉塞,無可從出者。”
(2).謂使之處于危險之境。《左傳·昭公三十一年》:“若艱難其身,以險危大人,而有名章徹,攻難之士将奔走之。”
“險危”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分析:
與單純表危險的“危險”不同,“險危”更強調主動導緻危險的過程。例如“險危大人”不僅指對方處于危險,還隱含了施加危險的主體行為。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詞彙,可查閱“險象環生”或“危險”的辭海釋義。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籍釋義與現代用例,完整引文可查看來源網頁。
“險危”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某種事物或情況帶有風險或危險的特點。它表達了不安全、有可能導緻傷害或損失的狀态。
“險危”的部首是“阝”,讀音為“fù”,表示與地勢或崇高的地方有關。它的筆畫數為8畫,分别由“阝”、“臣”、“自”、“丿”、“田”、“一”、“一”組成。
“險危”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民族對自然環境的觀察和思考。它是由漢字組成的簡化字,繁體字為「險危」。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在繁體字中,“險”字的右側有一個“阜”的部分,下面有一個直線表示土地。“危”字的上方有一個“阜”的部分,底部是一個橫杠和一個豎杠,表示高山和危險的意思。
1. 他勇敢地沖過險危的森林,救出了被困的小動物。
2. 這次探險旅行充滿了險危,我們必須小心行事。
1. 險惡:形容某種情況或氛圍非常惡劣,充滿危險。
2. 險要:形容地勢險峻,易被敵人攻擊或易于被掌控。
1. 危險:具有潛在的傷害或損失可能的情況。
2. 隱患:潛藏的危險或問題。
安全:沒有風險或危險,保持平安和穩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