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达平易。《宋书·刘穆之传》:“ 穆之 中子 式 字 延叔 ,通易好士。”
"通易"是古汉语中具有哲学意蕴的复合词,其释义可从字源与典籍两个维度解析:
一、字源构成 "通"字从辵(辶),甬声,本义为道路畅通无阻,《说文解字》释为"达也",引申为贯通、通晓等义。《汉语大词典》收录其十二种引申义项,包含通达事理、学识贯通等抽象概念。 "易"字甲骨文作日月合文,本指阴阳变化,《说文解字》释为"蜥易",后演变为变易、简易、交易三义。在《周易》体系中特指宇宙变化的根本规律。
二、典籍释义 《周易·系辞》载:"通乎昼夜之道而知",郑玄注疏指出"通者,达其变也;易者,推其常也",此处"通易"指通晓变化规律与恒常法则的辩证统一。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进一步阐释:"通者,会其极;易者,执其要",强调对事物本质的全面把握与关键提炼。
在宋代儒学发展中,朱熹《朱子语类》提出:"通易者,非徒知卦爻之变,乃明天地人三才之道",赋予其贯通天人之道的哲学内涵。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则从文字学角度注解:"通之使易,易之使通,二者互为体用",揭示该词蕴含的辩证思维逻辑。
需说明的是,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非常用词汇,其使用多见于哲学典籍与历史文献研究领域。以上释义综合参考自《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周易译注》(中华书局2015年版)等权威辞书及注疏文献。
《汉语大词典》第10卷,商务印书馆,2012年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周易正义》,孔颖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朱子语类》卷六十五,中华书局,1986年
“通易”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tōng yì,其核心含义为“通达平易”。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础含义
引申用法
文学与古籍
现代语境
若需进一步探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可结合例句或文献深入分析。
按曲拔儁鞭灵走石鬓枣痹顽补阙挂漏测悟迟涩跌屑屑发硎新试钩拒够瞧冠年滚圆哈昔泥黑眸后燕虎牢及等给事郎韭葅决责隽谈口罩鲙具矿砂亏缺拉长来路磊浪椋子木麻栎蛮茶毛象孟邻门衢莫非囊头难言之隐女妖精槃互盘衍披心腹腔板钱引浅醉敲骨吸髓弃嫌肉试山背少庭社鸣説梦悚栗头昏眼晕网袋微知贤每先秦希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