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禁戢的意思、禁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禁戢的解釋

禁止;杜絕。《資治通鑒·唐武宗會昌三年》:“ 李德裕 奏:‘……聞 黨項 分隸諸鎮,剽掠於此則亡逃歸彼,節度使各利其駝馬,不為擒送,以此無由禁戢。’” 宋 陳亮 《吏部侍郎章公德文行狀》:“私意勝而公法為虛文,不嚴加禁戢,則公道蕩然矣。”《明史·雲南土司傳三·八百》:“三年,遣使諭 刀招散 曰:‘朕特頒金字紅牌,敕諭與諸邊為信,以禁戢邊吏生事擾害,用福爾衆。’”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禁戢”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jìn jí,其核心含義是禁止與限制,主要用于表達對某種行為或活動的嚴格管控。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與結構

  1. 詞義解析

    • 禁:指明令禁止;
    • 戢:意為收斂、約束,引申為限制。
      兩者結合構成聯合式結構,強調通過強制手段遏制特定行為。
  2. 曆史演變
    該詞最初特指禁止宴會活動(如古代禮儀中的限制),後逐漸泛化為對各類行為的管控,如政治、法律等領域。


二、應用場景與古籍例證

  1. 古代文獻中的使用

    • 《資治通鑒》記載,唐代李德裕曾奏請禁戢黨項部落的劫掠行為,指出因邊鎮官員縱容導緻難以約束。
    • 《明史》提到明朝廷通過頒布法令禁戢邊境官吏擾民,以維護邊疆穩定。
  2. 社會功能
    常用于強調公權力對失序行為的幹預,如宋代陳亮主張“嚴加禁戢”以維護社會公道(《吏部侍郎章公德文行狀》)。


三、近義詞與延伸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禁戢”不僅是一個靜态的詞彙,更反映了古代社會治理中對秩序與規範的重視。如需進一步考證具體古籍用例,可參考《資治通鑒》《明史》等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禁戢的意思

禁戢(jìn jí)是一個古代漢字,表示禁止和遏制,阻止行動或發展。這個詞常用在文獻和古代書法中,以表達對不正當行為或違法活動的限制。

拆分部首和筆畫

禁戢由三個部首組成,分别是⻢(馬)部、⻖(角)部和⺾(矢)部。它的總筆畫數為12。

來源和繁體

禁戢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禁”和“戢”。它們分别表示禁止和遏制的意思。在繁體中,禁戢的寫法與簡體一緻。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以篆書形式出現,禁戢的寫法也有所不同。篆書形态更為古老和獨特,但禁戢在演變的過程中仍保留了大緻的形狀和意義。

例句

1. 政府決定對此地實行禁戢措施,以保護環境和野生動植物。

2. 在古代,君王可以下令對叛逆者進行戢禁,以維護國家的穩定。

組詞

1. 戢兵:指收繳、取消軍隊的武器和裝備,表示禁止使用武力。

2. 禁止:指限制、制止某種行為或活動的發生。

近義詞

1. 阻止:表示制止某個行為或活動的繼續進行。

2. 抑制:表示以各種方式限制或壓制某種情感、沖動或行為。

反義詞

1. 允許:表示同意或準許某個行為或活動的進行。

2. 放任:表示不加約束或限制地任由某個行為或情況發展。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