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受囑托撫育遺孤。《後漢書·明帝紀》:“并可以受六尺之託,臨大節而不撓。” 李賢 注:“六尺,謂年十五已下。”參見“ 六尺之孤 ”。
“六尺之讬”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核心釋義
指受囑托撫育遺孤,尤其特指君主臨終時将年幼的繼承人托付給大臣的情景。其中“六尺”代指十五歲以下的孩童(出自《後漢書》李賢注),強調受托者的責任重大。
出處與曆史背景
成語源自《後漢書·明帝紀》:“并可以受六尺之托,臨大節而不撓。”。此句描述大臣接受托孤重任,需在關鍵時刻保持堅貞不屈的品格,體現了古代君臣之間的信任關系。
讀音與字形争議
拼音存在兩種常見寫法:
用法與延伸
多用于書面語境,強調受托者的忠誠與擔當。例如:“先帝以六尺之讬寄予丞相,望其輔佐幼主。”(虛拟例句,無直接出處)
注:該成語在現代使用頻率較低,更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後漢書》原文及李賢注。
《六尺之讬》是中國成語,意思是忠誠之言或重要的囑托。該成語由六個漢字組成,包括“六”、“尺”、“之”、“讬”四個實字和兩個虛字。“六”指的是數字六,“尺”代表長度單位,“之”是連詞,表示關系,“讬”意為托付。
下面是該成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漢字“六”屬于“人”字旁,有四畫;漢字“尺”是純文字符號,有四畫;漢字“之”屬于“丿”字旁,有三畫;漢字“讬”屬于“言”字旁,有五畫。
成語《六尺之讬》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曆史上的一段故事。相傳,南北朝時期,北魏的孝文皇帝要将大事交付給齊王元明。齊王深感責任重大,請求皇帝寫下囑托的話語。皇帝想了一會兒,将紙上隻寫了“讬”字,并親自賜給齊王。盡管隻有一個字,但齊王懂得了皇帝的重托和期望,感動不已。這個故事流傳下來,成為了象征重托與忠誠的成語。
《六尺之讬》這個成語在繁體中文字形保持不變。它的繁體字是「六尺之託」。
古時候漢字寫法的确有所不同,但《六尺之讬》這個成語的漢字形狀并未發生明顯改變。在篆書(古代的一種字體形式)中,這個成語的字形略有區别,但整體呈現仍然保持一貫。
以下是一些使用《六尺之讬》成語的例句:
1. 他向領導提出了堅決的六尺之讬,表示對黨和人民的忠誠。
2. 母親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将自己的一生托付給兒子,這是一份六尺之讬。
一些與《六尺之讬》相關的組詞有:忠誠、囑托、責任、重要、托付。
近義詞有:宏偉之志、贊賀之詞、信任之證。
反義詞有:背信棄義、不負責任、放任自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