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orrowfully]∶憂愁地
悄然淚下
(2) [quietly]∶寂靜地
悄然離去
(1).憂傷貌。 隋 王通 《中說·魏相》:“子悄然作色曰:‘神之聽之,介爾景福。’” 唐 白居易 《長恨歌》:“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 宋 蘇轼 《後赤壁賦》:“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鴉頭》:“女一日悄然忽悲,曰:‘今夜合有難作,奈何!’” 魏巍 《東方》第四部第七章:“ 來鳳 媽的一滴眼淚悄然落在衣袖上。”
(2).寂靜貌。 唐 杜甫 《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悄然坐我 天姥 下,耳邊已似聞清猿。” 元 張壽卿 《紅梨花》第三折:“到這一更無事,二更悄然,到三更前後,起了一陣怪風。”《紅樓夢》第三七回:“ 侍書 一樣預備下四份紙筆,便都悄然各自思索起來。” 郭沫若 《反正前後》第一篇八:“大家都在講堂上埋頭受着試驗,真是寒蟬仗馬,悄然無聲。”
(3).渾然,依然。 唐 皮日休 《魯望讀<襄陽耆舊傳>見贈五百言次韻》:“興替忽矣新,山川悄然舊。”
“悄然”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qiǎo rán,主要有以下含義:
形容憂愁的樣子
例如:“他聽到不幸的消息後悄然落淚。”
這一釋義源自古典文學,如白居易《長恨歌》中“夕殿螢飛思悄然”,表達深沉的哀思。
形容寂靜無聲
例如:“她悄然離去,未驚動任何人。”
多用于描寫安靜的場景或動作,如郭沫若《反正前後》中“悄然無聲”的描述。
渾然、依然(古文用法)
例如:“山川悄然舊”(唐·皮日休),表示事物保持原狀。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詩詞。
憂愁的語境
寂靜的語境
如需更多例句或完整來源,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權威資料。
《悄然》是一個形容詞,表示安靜無聲、不引人注意的意思。通常用來描寫環境、行動或情感的隱秘和不起眼。
《悄然》的拆分部首是心(xīn)和立(lì),總共有11畫。
《悄然》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悄”表示安靜、默默無聲;“然”表示隱秘、隱藏。将這兩個字合在一起形成了《悄然》這個詞彙。
《悄然》的繁體字為「悄然」。
古時候詞語《悄然》的寫法與現代大緻相同,沒有出現很大的變化。
1. 在悄然的夜晚,人們靜靜地睡着。
2. 他悄然走過身邊,誰也沒有察覺到。
悄然地、悄然離去、悄然無聲、悄然來到、悄然落幕
悄靜、無聲、默默、暗自、不知不覺
響亮、喧鬧、吵鬧、明朗、張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