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ter] 是衡量節奏的單位,在音樂中,有一定強弱分别的一系列拍子在每隔一定時間重複出現。如 2 / 4 、 4 / 4 、 3 / 4 拍等
(1).樂曲中周期性出現的有一定強弱分别的一系列拍子,是衡量節奏的單位。 唐 張祜 《感王将軍柘枝妓殁》詩:“畫鼓不聞招節拍,錦靴空想挫腰肢。”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嬌娜》:“公子命彈《湘妃》。婢以牙撥勾動,激揚哀烈,節拍不類夙聞。” 魏巍 《東方》第五部第十章:“大約她們的風琴被砸壞了,她就用手打着節拍,用自己的歌聲輕輕伴奏。”
(2).比喻有規律的進程。《朱子語類》卷四四:“蓋其言合節拍,所以雖言而人不厭之。” 朱自清 《執政府大6*屠6*殺記》:“那警笛聲甚是凄厲,但有幾乎一定的節拍,足見司令者的從容!”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節拍漢語 快速查詢。
節拍是漢語中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名詞,既指語言節奏中的基本單位,也指音樂中規律性的強弱和時間劃分。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語言節奏單位
指詩歌或韻文中體現節奏的基本單元,由固定的音節組合構成。例如古典詩詞的“五言”“七言”即以字數劃分節拍,如“床前/明月/光”(三拍)。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音樂中的強弱循環
指樂曲中周期性重複的強弱序列,是節奏構成的框架。如2/4拍表示“強-弱”交替,3/4拍為“強-弱-弱”循環。這種規律為音樂提供結構支撐。
來源:《音樂術語詞典》,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
作曲家通過節拍記號(如♩=60)規定速度,演奏者需嚴格遵循節拍器訓練穩定性。
現代詩歌的節拍自由化,但依然依賴音節分組形成朗誦節奏,如徐志摩《再别康橋》的錯落拍感。
補充:節拍器(Metronome)是量化節拍的工具,由荷蘭發明家溫克爾于1815年完善,通過機械或電子裝置生成穩定拍點。
權威參考來源:
“節拍”是一個多領域概念,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
音樂領域
指樂曲中周期性重複的強弱時間單位,如四分之四拍(每小節4拍,強-弱-次強-弱)。它是節奏的基礎,指揮家通過揮拍動作統一演奏速度。
詩歌韻律
表示詩句中的音節停頓規律,如漢語古詩的“平平仄仄”平仄交替,英語詩歌的抑揚格五音步等,形成語言的音樂性。
生理學概念
特指心髒搏動頻率,如“心率60節拍/分鐘”表示每分鐘心跳次數,反映心血管系統狀态。
工業術語
指生産線上連續産出兩件産品的時間間隔,如汽車裝配線每90秒完成一輛車,稱為“生産節拍”,用于衡量效率。
核心共性
所有用法均強調規律性重複的時間單位,體現節奏感與周期性。在不同領域中,節拍既是測量工具,也是協調動作/過程的基礎框架。
冰蛆秉憲部務長名腸線扯篷拉縴川防鋤地藂翳彈铗無魚道遊湩然迩言負譴敷蘛高言挂軸詭绐果農寒玉浩學簡澁價值規律楶棁接種咭咭嘎嘎寄迹山林機捩楖人扛大活枯槁缧绁之憂樓座鸾轸民憤密網摩登時代摸量撚腳撚手平政權謀仁人灑泣色藝無雙山庫贍私盛筵食必方丈十二月律時味守困司裡蘇黎世鐵撥缇油團粒彎腿五箭無舌下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