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ter] 是衡量節奏的單位,在音樂中,有一定強弱分别的一系列拍子在每隔一定時間重複出現。如 2 / 4 、 4 / 4 、 3 / 4 拍等
(1).樂曲中周期性出現的有一定強弱分别的一系列拍子,是衡量節奏的單位。 唐 張祜 《感王将軍柘枝妓殁》詩:“畫鼓不聞招節拍,錦靴空想挫腰肢。”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嬌娜》:“公子命彈《湘妃》。婢以牙撥勾動,激揚哀烈,節拍不類夙聞。” 魏巍 《東方》第五部第十章:“大約她們的風琴被砸壞了,她就用手打着節拍,用自己的歌聲輕輕伴奏。”
(2).比喻有規律的進程。《朱子語類》卷四四:“蓋其言合節拍,所以雖言而人不厭之。” 朱自清 《執政府大6*屠6*殺記》:“那警笛聲甚是凄厲,但有幾乎一定的節拍,足見司令者的從容!”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節拍漢語 快速查詢。
“節拍”是一個多領域概念,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
音樂領域
指樂曲中周期性重複的強弱時間單位,如四分之四拍(每小節4拍,強-弱-次強-弱)。它是節奏的基礎,指揮家通過揮拍動作統一演奏速度。
詩歌韻律
表示詩句中的音節停頓規律,如漢語古詩的“平平仄仄”平仄交替,英語詩歌的抑揚格五音步等,形成語言的音樂性。
生理學概念
特指心髒搏動頻率,如“心率60節拍/分鐘”表示每分鐘心跳次數,反映心血管系統狀态。
工業術語
指生産線上連續産出兩件産品的時間間隔,如汽車裝配線每90秒完成一輛車,稱為“生産節拍”,用于衡量效率。
核心共性
所有用法均強調規律性重複的時間單位,體現節奏感與周期性。在不同領域中,節拍既是測量工具,也是協調動作/過程的基礎框架。
節拍是一個常見的詞彙,用來描述音樂、舞蹈和行為動作的節奏、節律以及時間間隔。節拍可以指音樂中的基本單位,也可以用于描述行動的速度和力度。
《節拍》這個詞的部首是“⻊”(車部),拼音是“lu”的同音形“⻋”,筆畫數是7畫。
《節拍》一詞來源于漢語,是由“節”和“拍”兩個字組成。漢字繁體寫法為「節拍」。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節拍的古字形為「脨敗」,其中“脨”表示身體骨架,而“敗”表示拍擊擊打的動作,暗示了用身體發出節奏的意思。
1. 音樂老師通過敲擊鼓聲,引導學生掌握音樂的節拍。
2. 他跳舞時完美地把握了每一個節拍,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節奏:指音樂、舞蹈或行為動作中的有規律的重複旋律或動作。
- 拍子:音樂中的基本單位,用于衡量音樂的節奏和速度。
- 快慢:用于描述節奏或行為動作速度的詞語。
- 脈動:形容節奏有力、有規律的動感。
- 靜止:與節拍相反,表示沒有運動或活動的狀态。
- 颠簸:表示不穩定或無規律的動作或節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