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視之不見,聽之不聞的意思、視之不見,聽之不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視之不見,聽之不聞的解釋

見“ 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

專業解析

“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典籍的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指某些事物或現象超越了人類感官的感知範圍,無法被眼睛看到,也無法被耳朵聽到。它常用來形容那些玄妙、抽象、超越形質或不易察覺的存在。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字面釋義與出處

  1. 字面分解:

    • “視之不見”:用眼睛去看它,卻看不見它。
    • “聽之不聞”:用耳朵去聽它,卻聽不到它。
    • 兩者結合,強調對象具有不可見、不可聞的特性。
  2. 經典出處: 該詞組最早、最權威的出處是道家經典《道德經》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緻诘,故混而為一。”

    • 老子用“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來描述“道”的玄妙、虛無、超越感官的特質。這裡的“道”是宇宙的本源和規律,無形無象,非感官所能把握。

二、深層含義與哲學意蘊

  1. 形容“道”的超越性: 在道家哲學中,“道”是萬物之源,它沒有具體的形狀、顔色、聲音,無法通過感官直接認知。老子以此強調“道”的抽象性和形而上的本質,需通過内在體悟而非外在觀察來理解。

  2. 引申為抽象、精微或隱秘的存在: 在現代漢語中,該成語可引申用于形容:

    • 極其精微的事物(如某些物理現象、微觀粒子)。
    • 抽象的概念或規律(如深刻的哲理、複雜的情感)。
    • 隱秘不顯的狀态(如暗中運作的力量、不為人知的真相)。

三、現代用法與同源成語

  1. 現代語境應用: 常用于書面語或學術讨論中,強調某事物的不可感知性、非物質性或深奧難解。例如:

    • “宇宙的暗物質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卻占據着大部分質量。”
    • “真正的文化精神往往是視之不見、聽之不聞的,需用心感受。”
  2. 關聯成語“視而不見”:

    • “視之不見”強調客觀上的不可見性(對象本身無形)。
    • “視而不見”強調主觀上的忽視(對象存在但未被注意)。
    • 兩者雖有相似字面,但側重點不同,需注意區分。

四、權威參考來源

  1.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收錄該詞條,釋義為:“看它看不見,聽它聽不到。形容事物玄妙精微,非感官所能察覺。”

    (來源: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古代漢語詞典》

  2.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引《道德經》原文,釋義強調其形容“道”的虛無特性及引申義。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

  3. 《老子注譯及評介》(中華書局,陳鼓應著)

    對《道德經》第十四章中“視之不見”“聽之不聞”的哲學内涵有詳細闡釋,指出其象征“道”的超越形質、不可名狀。

    (來源:中華書局《老子注譯及評介》

  4. 國學經典《道德經》原典

    直接引用第十四章原文,為成語最根本的出處依據。

    (來源:國學網《道德經》原文


“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源自《道德經》,核心義為超越感官感知的玄妙存在,既特指道家“道”的虛無本質,亦引申形容一切抽象、精微或隱秘的事物。其權威性依托于經典文獻及權威辭書,體現了漢語中對超越性概念的深刻表述。

網絡擴展解釋

“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内容進行解釋:

一、基本含義

該成語形容對事物不重視、不注意的狀态,即“看見了如同沒看見,聽見了如同沒聽見”。常用于描述人對某些事物刻意忽略或漠不關心的态度,例如對身邊細節的忽視,或對重要信息的無動于衷。


二、出處與演變

  1. 哲學源頭
    最早見于《道德經》第十四章:“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老子用此描述“道”的幽微玄妙,強調其超越感官感知的特性。
  2. 儒家經典引用
    《禮記·大學》中引申為“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指心思不端正時對外界的感知模糊。

三、用法與同義表達


四、補充說明

該成語的繁體寫法為“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拼音為shì zhī bù jiàn, tīng zhī bù wén,屬中性詞,多用于書面語境。

别人正在浏覽...

挨門挨戶白袋八字腳本缺饞火愁悶吹角連營登起點茶東彙放閑犯濫鋪摸剛剛槁骨功德圓滿貢職故第詭遇貴治弘曠壺榼護生草箋藤絞爛緊行無好步積勩即祚立班暝機侔訾剽拟绮繪起叩琦賂秦鳳請見情緻若出一軌三面角掃犁色笑沙荒地賞花紅施生詩帙雙成水虞私情密語宿素台隸溏瀉桃殳鐵索透切推勘望風撲影網籃委財無庸置辯綫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