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視之不見,聽之不聞的意思、視之不見,聽之不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視之不見,聽之不聞的解釋

見“ 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

網絡擴展解釋

“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内容進行解釋:

一、基本含義

該成語形容對事物不重視、不注意的狀态,即“看見了如同沒看見,聽見了如同沒聽見”。常用于描述人對某些事物刻意忽略或漠不關心的态度,例如對身邊細節的忽視,或對重要信息的無動于衷。


二、出處與演變

  1. 哲學源頭
    最早見于《道德經》第十四章:“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老子用此描述“道”的幽微玄妙,強調其超越感官感知的特性。
  2. 儒家經典引用
    《禮記·大學》中引申為“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指心思不端正時對外界的感知模糊。

三、用法與同義表達


四、補充說明

該成語的繁體寫法為“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拼音為shì zhī bù jiàn, tīng zhī bù wén,屬中性詞,多用于書面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二

視之不見,聽之不聞

詞語“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是指眼睛雖然看得見,但看不清楚;耳朵雖然聽得見,但聽不清楚。

拆分部首和筆畫

該詞語的拆分部首是“見”和“耳”,分别對應眼睛和耳朵。其中,“見”的筆畫數為7,而“耳”的筆畫數為6。

來源

該詞語來源于《莊子·遺山》:“聖人以言談為辨,以知覺為判。故含辭而著詞,未見其形,故文具而美;發想而圖形,故視之不見,聽之不聞。”這是莊子在探讨語言表達和認知的過程中所提出的概念。

繁體

在繁體字中,該詞語的寫法為「視之不見,聽之不聞」。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該詞語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與現代漢字的寫法相似。

例句

1. 當我站在高山之巅,視之不見,聽之不聞,隻覺得自己的渺小。

2. 面對這個問題,我感到視之不見,聽之不聞,不知道該如何解決。

組詞

發展、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近義詞

看而不見、聽而不聞、視而不察

反義詞

視而可見、聽而明白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