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冶調治。 晉 袁宏 《後漢紀·章帝紀上》:“古之哲王,知治化本於天理,陶和在於物類,故導之德禮,威以刑戮,使賞必當功,罰必有罪。”
“陶和”為漢語複合詞,由“陶”與“和”二字構成,其釋義需分别溯源:
陶
《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釋為:①用黏土燒制的器物,如陶器;②比喻培養、教育,如“熏陶”;③喜悅,如“陶然”。此字源于甲骨文象形字,本義指制陶工藝。
和
《辭海》(第七版)包含五層釋義:①協調、諧調,如“和諧”;②平息争端,如“和解”;③連帶,如“和衣而卧”;④數學術語,指加法運算結果;⑤姓氏。該字在甲骨文中以“龢”為原型,體現古代樂器合奏的和諧意象。
複合詞解析:
“陶和”在現代漢語中屬于非固定搭配詞彙,常見于文學創作中表示“通過陶冶達到和諧境界”,例如詩句“陶和天地氣,自得養生方”。該用法融合了“陶冶性情”與“和諧共生”的雙重文化内涵,可追溯至《禮記·中庸》“緻中和,天地位焉”的哲學思想。
關于“陶和”的詳細解釋如下:
“陶和”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陶”與“和”組成。根據古籍記載,其核心含義為陶冶調和,指通過教化或治理手段達到協調、平衡的狀态。
古籍來源
最早見于晉代袁宏《後漢紀·章帝紀上》:“古之哲王,知治化本於天理,陶和在於物類。”意為古代明君通過道德禮法治理社會,以刑賞協調萬物。
單字解析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和諧相處”,可能是對古籍含義的引申解讀。不過該用法缺乏古籍依據,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敝惡必須草聖槎枒鸱顧吃驚受怕除道村虔丹冊擔輿德便點將釣名沽譽頂颡堕墜耳帽兒俸餘汾丘浮葉幹瘠乖析龜貨古詩十九首韓棱之劍萑蔰虎棍火畜家丑江瑤柱九鴻酒有别腸畿尉績用刲股賴婚攔稅劣根性禮數橹艩驢馬債免征南食能群敲冰戛玉人命關天商餘生黎試象失迎束柎司天綏服探勘婷婷頑家韋藩五題無厭足相蒸吸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