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丹書。《文選·江淹<詣建平王上書>》:“俱啟丹冊,并圖青史。” 張銑 注:“冊,書也。”參見“ 丹書 ”。
丹冊,漢語詞彙中具有特殊曆史意涵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字源、文化功能及文獻用例三個層面解析:
1. 字義溯源與基本釋義
“丹”本指朱砂礦石,引申為赤紅色;“冊”為竹木簡編聯而成的文書載體。二字合稱,指古代用朱砂書寫或裝幀的典籍文書,常見于帝王冊封、祭祀典儀等莊重場合。例如《周禮·春官》記載“凡命諸侯及孤卿大夫,則策命之”,鄭玄注“策,謂以簡策書王命”,此處“策”通“冊”,朱色書寫象征權威。
2. 曆史功能與文化象征
丹冊在先秦時期主要承擔兩大功能:
3. 文學意象的延伸
唐宋以降,“丹冊”逐漸演變為文學中的隱喻符號。如陸遊《劍南詩稿》中“丹冊常标節義名”,借朱色冊籍代指忠烈青史;明代《永樂大典》編纂時,重要典籍仍以丹冊形式謄錄,凸顯文獻的珍稀性。
(參考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周禮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尚書今注今譯》)
“丹冊”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以通過以下分析理解:
“丹冊”即“丹書”,指古代用朱砂書寫的重要文書或典籍。其中:
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南朝文學家江淹的《詣建平王上書》:“俱啟丹冊,并圖青史。”張銑注釋稱“冊,書也”,表明丹冊與史書記載相關。
具體場景
丹冊多用于記錄重要事件或典章制度,例如:
“丹冊”是古代對重要典籍或文書的雅稱,強調其以朱砂書寫的特殊形式及内容的權威性。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文選》注疏或曆史文獻原文。
哀祭哀聲歎氣被論人編内采甄纏髻兒朝宿沖炎創造社蠢寶刍微處子次卿慈孫打冷捶大眼瞪小眼電鈕東箱遁世隱居法門方術士番禍範水模山拂拂高闱割碜跟伴公路網狗窩乖弛果鸁含垢包羞號紙哈氣挾主行令積草機械論麗土六畫賣力蠻靴媚豬面受霓裳羽衣曲叛衍玭珠輕絕鵲乳塞内加爾梢梢事預則立授用誦憶隨例天雞文筆匠無風無事狠誣罔蠁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