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攔稅的意思、攔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攔稅的解釋

于途中設卡征稅。 宋 範成大 《吳船錄》卷下:“今徙州治於南岸, 鎖江 之名猶存,猶置鎖中流,但攔稅而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攔稅(lán shuì)是古代中國針對商品流通環節征收的稅種,特指地方官吏或關卡在貨物運輸途中攔截商旅、強行征收的稅費。其核心含義包含以下要點:

一、基礎定義

指官府在非固定稅卡處(如交通要道、橋梁渡口)攔截過往商販,對運輸中的貨物征收額外稅費的行為。該稅種常見于宋、明時期,具有臨時性、強制性的特點,本質屬于商品過境稅的一種形式。

二、曆史背景與特征

  1. 征收方式

    官吏在官方稅場(如“場務”)之外的區域設卡,對未完成納稅的貨物進行二次攔截征稅。例如《宋史·食貨志》載:“商稅……凡州縣皆置務,關鎮或有焉,大則專置官監臨,小則令佐兼領……然無定制,吏攔稅苛取。”

    ▸ 典籍原文佐證:

    “販鬻而不由官路者罪之。有官須者十取其一,謂之‘抽稅’……行者赍貨,謂之‘過稅’,每千錢算二十;居者市鬻,謂之‘住稅’,每千錢算三十。” ——《宋史·食貨志·商稅》

  2. 非法性與弊端

    因缺乏統一标準,地方官吏常借此盤剝商民,導緻“重複征稅”與“稅外苛斂”。宋代法令明令禁止非法攔稅,如《慶元條法事類》規定:“諸商販應稅貨物,須經稅務印稅單……非官路不得攔稅。”

三、法律性質

“攔稅”長期被朝廷定性為違法征稅行為。其與合法“過稅”(商品流通稅)的關鍵區别在于: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 詞條釋義:[攔稅] 指于途中攔截征稅。

    查看來源(需訂閱訪問)

  2. 《宋史·食貨志》· 中華書局點校本

    ▸ 原文載宋代商稅制度及官吏攔稅亂象。

    線上閱讀

  3. 《慶元條法事類》·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影印本

    ▸ 卷三十六《商稅》載宋代禁止非法攔稅法令。

    參考摘錄

  4. 《中國財政通史·宋代卷》· 經濟科學出版社

    ▸ 第四章詳析攔稅與正規商稅體系差異。

    學術引用

網絡擴展解釋

“攔稅”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1. 字面構成與基本含義
    由“攔”(攔截、阻止)和“稅”(賦稅)組成,字面指在途中設卡征稅。這一用法最早見于宋代範成大《吳船錄》的記載,描述官府在交通要道(如江流)設置關卡收稅的行為。

  2. 曆史背景與具體應用
    宋代文獻中,“攔稅”多指官方征稅行為。例如《吳船錄》提到“鎖江之名猶存……但攔稅而已”,說明當時在江中設鎖鍊攔截船隻征稅的史實。

  3. 現代引申含義
    部分詞典(如)将其歸類為成語,并擴展出兩層含義:

    • 阻止或抵制征稅(如抗稅行為);
    • 打擊非法活動(如攔截走私等違法行為)。
  4. 權威性辨析
    高權威來源側重其成語屬性,而其他資料(-6)更強調曆史具體行為。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指向,如古代文獻中多為征稅行為,現代可能用于比喻場景。

該詞核心含義為“設卡征稅”,曆史用例明确;現代可引申為抵制賦稅或阻止非法活動,但需根據上下文進一步區分。

别人正在浏覽...

鼇禁擦音蟾蜍坑稱貸大辟打請非人蜂帳複寫耿着貢詩公筵貫侯關鏁歸倚詭賊顧勳腄腄後聖嘩詞輝然惠黠渾球互易加工廠節院集附塉埆酒星鐍鎖巨功抅攔累犯量才錄用亮藿藿離别吏部亂嘈嘈絡頭蠻妝冒貴南陽子抛持破陸續遣軍青堂羌虬螭日異月新入遷沈陽故宮私記素餐貪兵套頭跳閘托性穩坐釣魚船無成誣賴銷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