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途中設卡征稅。 宋 範成大 《吳船錄》卷下:“今徙州治於南岸, 鎖江 之名猶存,猶置鎖中流,但攔稅而已。”
“攔稅”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字面構成與基本含義
由“攔”(攔截、阻止)和“稅”(賦稅)組成,字面指在途中設卡征稅。這一用法最早見于宋代範成大《吳船錄》的記載,描述官府在交通要道(如江流)設置關卡收稅的行為。
曆史背景與具體應用
宋代文獻中,“攔稅”多指官方征稅行為。例如《吳船錄》提到“鎖江之名猶存……但攔稅而已”,說明當時在江中設鎖鍊攔截船隻征稅的史實。
現代引申含義
部分詞典(如)将其歸類為成語,并擴展出兩層含義:
權威性辨析
高權威來源側重其成語屬性,而其他資料(-6)更強調曆史具體行為。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指向,如古代文獻中多為征稅行為,現代可能用于比喻場景。
該詞核心含義為“設卡征稅”,曆史用例明确;現代可引申為抵制賦稅或阻止非法活動,但需根據上下文進一步區分。
攔稅是一個常見的詞彙,它通常指的是對貿易商品進行關稅征收或者進口限制。該詞源于漢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攔”和“稅”。
攔(lm19)是一個常見的部首,表示手的動作。稅(禾貝兩點水31)則是一個表示水稻的部首。
“攔稅”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書·良吏傳》中,用以指代對貿易稅收的征收。
繁體的“攔稅”字是“攔稅”,在繁體字中,字形稍有變化,但詞義相同。
在古代漢字中,“攔稅”可寫作“攔稅”。古漢字的字形與現代漢字有所不同,但含義相同。
1. 政府采取了嚴格的攔稅措施,以保護本國産業發展。
2. 這個國家對進口商品實行了高額的攔稅政策。
攔路、攔截、稅收、稅務、關稅等。
征稅、征收、關稅、稅金等。
免稅、減稅、減免、豁免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