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惡棍。 明 顧起元 《客座贅語·陳侍禦》:“ 嘉靖 中一監生曰: 鄧玉堂 ,不知何許人,家 復成橋 旁,饒貲財,交結諸貴人,相引為聲勢。畜虎棍數十人,遇 江 上賈舶至者,令其黨假充諸色人,給事賈人所……寫僞券怵之曰:‘某年而祖父遊 金陵 ,負我金若幹。’賈人多錯愕不能辨。其黨又大言恫喝,或居間遊説脅持之。往往如數償。”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莅任·禀帖贅說》:“卑職又聞 李州同 以虎棍罷市等事,并封 盧世标 原詞申報憲臺。”
“虎棍”是一個曆史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釋:
虎棍(拼音:hǔ gùn)指“惡棍”,即兇惡霸道、欺壓他人的無賴之徒。這一詞義最早見于明代文獻,如顧起元《客座贅語·陳侍禦》中記載,嘉靖年間有人蓄養“虎棍”數十人,通過僞造契約、恐吓等手段欺詐商賈。
需要注意的是,“五虎棍”是民間傳統表演項目(如花會、高跷等),屬于武術類藝術形式,與“惡棍”含義無關。這一名稱可能源于表演中使用的器械或套路,需結合具體語境區分。
如今“虎棍”作為獨立詞彙已不常見,主要用于曆史文獻或民俗研究。若需表達類似含義,現代漢語更傾向于使用“惡霸”“地痞”等詞彙。
《虎棍》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指的是一種用來驅趕虎、狼等野獸的長棍。
《虎棍》的拆分部首是虍和木,總計17個筆畫。
《虎棍》一詞來源于古代漢字,由虍(表示虎)和棍(表示長棍)兩個字合成而來。
《虎棍》的繁體字為「虎棍」。
在古代,漢字「虎棍」的寫法多種多樣,可以通過古代文獻和字畫作品中的記載來了解其形态變遷。
1. 他手持虎棍,勇敢地面對猛獸的襲擊。
2. 此地曾經是獵人們使用虎棍驅趕野獸的重鎮。
虎爪、棍棒、老虎、棍子等。
虎杖、獸棍、狼棒等。
綿軟、軟棍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