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薄而輕的葉子。《呂氏春秋·審時》:“先時者必長以蔓,浮葉疏節,小筴不實。” 陳奇猷 校釋:“此‘浮葉’猶言葉輕也。蓋先時之菽,其葉薄,葉薄故輕也。”
(2).指荷葉。 唐 駱賓王 《晚泊河曲》詩:“疊花開宿浪,浮葉下涼飈。”
浮葉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以下三個層面:
指水生植物漂浮于水面的葉片。這類葉片通常扁平寬闊,葉背有氣室結構,通過浮力支撐植株,使其不沉入水中。典型代表如睡蓮、菱角等植物的水面葉片,其功能以光合作用與氣體交換為主。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7年,第394頁。
二字組合形成偏正結構,直指“漂浮的葉片”這一自然現象。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第8卷第1042頁。
在古典文學中,“浮葉”常隱喻漂泊無依的生存狀态。如《楚辭》以“浮萍無根”暗喻人生流離,後世詩詞亦多借浮葉的短暫性、無根性抒發羁旅愁思,形成固定文化符號。
來源:《中國文學意象辭典》中華書局,2015年,第217頁。
注:以上引用來源均為權威工具書,因版權限制未提供線上鍊接,讀者可通過圖書館或官方出版社渠道查閱原文。
“浮葉”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薄而輕的葉子
指植物中質地輕盈、浮于水面的葉片。這一用法最早見于《呂氏春秋·審時》,描述過早種植的豆類植物因生長不良導緻葉片輕薄()。
特指荷葉
在文學作品中常以“浮葉”代指荷葉,例如唐代駱賓王《晚泊河曲》中的詩句:“疊花開宿浪,浮葉下涼飈”。現代語境中也用于描述睡蓮等水生植物的漂浮葉片。
部分資料提到“浮葉”可比喻根基不穩或缺乏定性的事物,如形容人易受外界影響()。此用法更偏向文學化表達,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如需進一步了解詞源或古籍引用,可參考《呂氏春秋》及唐代詩詞相關注解。
騃怯報到不詳慘獄饞唾遲伫慈明底棄地室迵達伏藏稾定骾樸隔品緻敬公民狗蠅胡子挂面盥饋孩提晧旰驩嘗會戰魂勞夢斷虎爪闆浃髓淪膚痂查街泉亭解翳浄手糺轄掬誠狂擊廓充剌答戾很镂冰雕瓊輪椅緑油慕豔母憂弄小沛濊搶火黔驢技窮七裡濑頃之羣願散水上帳兒山呼申議宿水飱風脫穎外患無宰鄉霸香洞席地媳婦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