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九方。《鹖冠子·泰錄》:“天有九鴻,地有九州。” 陸佃 注:“《拾遺記》曰:‘望三壺如聚米,視八鴻若縈帶。’説者以為八鴻,八方之名。鴻,大也。然則九鴻,蓋九方歟?”
“九鴻”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文獻記載及字義分解進行解釋:
“九鴻”指中央與八方的總稱,即“九方”。該詞源自《鹖冠子·泰錄》中“天有九鴻,地有九州”的記載,陸佃注解時引用《拾遺記》提到“八鴻”為八方之名,而“九鴻”則在此基礎上包含中央,形成九方概念。
該詞與“九州”形成對應關系:古人認為天分九方(九鴻),地分九州,體現天地對應的宇宙觀。類似表達還有“八鴻”(僅指八方),而“九鴻”因包含中央更顯完整。
主要用于古代典籍或文學創作中,現代漢語已不常見。例如描述空間方位時,可借“九鴻”增強文言的厚重感。
九鴻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積極正面的含義。它代表着自由自在、翺翔無限的意境和精神。該詞語常常用來形容鳥飛翔之勢,象征着寬廣的胸襟、開闊的視野和自由的心靈。
九鴻這個詞可以通過拆分部首來理解。其中,九是數目部首,表示數字九;鴻是鳥部首,代表鴻鹄。整個詞語共有8個筆畫。
九鴻一詞源于《莊子·德充符》:“今以九鴻之強,比無物之窮。”這裡形容了九鴻的鳥在飛翔中的強大和自由。九鴻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九鴻」。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常常比現代簡化,九鴻的古代寫法為「九鳿」。這種寫法更加複雜,鳿是鳥部首,表示鴻雁。
他的創作思維如九鴻般自由翺翔。
九鴻屬于一個單獨的詞語,不常見被用于組成其他詞語。
與九鴻意思相似的詞語有:九天飛翔、展翅高飛、卓然不群。
與九鴻意思相對的詞語有:困獸猶鬥、遮羞掩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