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王畿外圍疆域之一。《書·禹貢》:“五百裡綏服。” 孔 傳:“綏,安也。侯服外之五百裡安服王者之政教。”
(2).平定征服。 宋 蘇轼 《賜河西軍節度使進奉回诏》:“元惡俘獲,餘黨散亡,山後底平, 河 南綏服。”
“綏服”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uí fú(注音:ㄙㄨㄟˊ ㄈㄨˊ),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根據《尚書·禹貢》記載,古代将王畿(中央政權直接管轄的核心區域)外圍的疆域劃分為“五服”,其中“綏服”位于侯服之外五百裡範圍,屬于第三層區域。其職責是“安撫并接受王室的政教管理”,即通過文化影響和行政手段維持邊疆穩定。
例如:
《書·禹貢》:“五百裡綏服。”
孔傳解釋:“綏,安也。侯服外之五百裡安服王者之政教。”
這一含義多見于曆史文獻,指通過軍事或政治手段使地區歸順。例如宋代蘇轼在诏書中提到“河南綏服”,即指通過平定叛亂使河南地區臣服。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尚書》相關篇章或宋代曆史文獻中的用例。
綏服(suí fú)是一個具有深刻内涵的詞彙,其意指通過溫和而有效的方式擊敗對方,使其順從或屈服。可以說,綏服是一種力量的演繹,它并不通過武力或恐吓來獲得對方的服從,而是通過智慧和人格魅力來馴服對方。
接下來,我們來詳細了解綏服這個詞的構造。首先,我們來拆分它的部首和筆畫。綏字的部首為纟(mì)即“纟字邊”,是表示與絲綢相關的意義;服字的部首為月(yuè)即“月字旁”,是表示與衣物或形狀相關的意義。所以綏字的部首含義指的是通過衣物與絲綢的形狀來表達綏服的涵義。
綏字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漢字簡化之前的繁體字中,綏字寫作綏(suí),維持了其複雜的字形。這種繁體形式更能展示綏服這個詞所蘊含的深刻内涵。
在古時候,綏字的寫法也有所不同。在古代典籍《說文解字》中,綏字的寫法為綴古文形式,即絞絲也。而在《康熙字典》中,将綏字寫為綴絲也。這兩種古代漢字的寫法,均表達了通過絲綢來綏服對方的意義。
下面,我們來看一些綏服的例句。例句1:她用自己溫和的語氣和善良的心靈,成功地綏服了對方。例句2:通過一系列的談判和妥協,雙方最終達成了綏服解決方案。
除了綏服之外,還有一些相關的詞彙和意義。組詞方面,可以有綏靖(suí jìng)、綏複(suí fù)等;近義詞方面,可以有征服、馴服等;反義詞方面,可以有反抗、對抗等。
綜上所述,綏服是一種通過溫和而有效的方式來擊敗對方的行為,它體現了智慧和人格魅力的力量。通過綏服,我們能夠獲得他人的順從和屈服,實現和諧與共赢的局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