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樂的一種。用鼓、钲、箫、笳等樂器合奏。源于北方少數民族。 漢 初邊軍用之,後漸用于朝廷。當時鼓吹樂被認為是很隆重的音樂,萬人将軍方可備置。 魏 晉 以後,牙門督将五校均得用之, 明 以後士庶吉兇之禮及迎神賽會亦均用之。曆代鼓吹樂多有歌辭配合。《遼史·樂志》:“鼓吹樂,一曰短簫鐃歌樂,自 漢 有之,謂之軍樂。《遼雜禮》,朝會設熊羆十二案,法駕有前後部鼓吹,百官鹵簿皆有鼓吹樂。” 宋 陸遊 《作盆池養科鬥數十戲作》詩:“未聽兩部鼓吹樂,且看一編科鬥書。”
鼓吹樂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傳統樂種,以打擊樂器和吹奏樂器合奏為主,具有深厚的曆史文化背景。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鼓吹樂起源于北方少數民族的馬上之樂,初創階段不晚于漢初。漢代班壹在西北地區率先使用,後逐漸被中原王朝吸收,成為軍旅和禮儀音樂。其名稱源于主要樂器“鼓”與“吹”(如排箫、笳等)的結合。
根據應用場景可分為四類:
作為中國音樂史上首個融合多民族元素的樂種,鼓吹樂對後世軍樂、戲曲伴奏及民間吹打樂影響深遠。
(完整信息可參考、3、6、8等來源)
《鼓吹樂》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音樂形式,具有鼓和管樂器為主要特點的演奏方式。它是一種熱鬧歡快的音樂,常用于慶祝宴會、祭祀儀式和壯行活動等場合。
《鼓吹樂》的拆分部首是鼓(部首:鼓,筆畫數:6)和口(部首:口,筆畫數:3)。整個詞語的總筆畫數為9。
《鼓吹樂》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樂制演奏。鼓和吹管是古代樂器中常用的兩種類型,演奏出的音樂旋律動聽悅耳,被人們廣泛喜愛和采用。
《鼓吹樂》的繁體字為「鼓吹樂」。
《鼓吹樂》在古時候使用的漢字寫法可能略有差異,但大緻上都是用「鼓」、「吹」和「樂」這三個字來表示。
1. 在莊重的儀式上,鼓吹樂奏出了激昂的音樂,彰顯了莊嚴肅穆的氛圍。
2. 這支鼓吹樂曲節奏明快,使人們躍躍欲試,引起了觀衆的熱烈反響。
1. 鼓樂:以鼓為主要樂器的音樂形式。
2. 吹樂:以吹管樂器為主要樂器的音樂形式。
近義詞:壯樂、俚樂。
反義詞:室内音樂、寂靜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