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向北方进军征讨。《左传·僖公九年》:“ 齐侯 不务德而勤远略,故北伐 山戎 ,南伐 楚 ,西为此会也。”《南史·宋明帝纪》:“﹝ 沉攸之 ﹞率众北伐。”《三国演义》第四四回:“吾自离 鄱阳湖 ,便有北伐之心,虽刀斧加头,不易其志也!”
(2).特指1926年至1927年国民革命军的北伐战争。这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6*产6*党领导下,以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为基础进行的一次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统治的革命战争。因这次战争从 广东 出师北伐,所以叫北伐战争。 许地山 《人非人》:“他想:她也是一个北伐进行中的革命女同志,虽然没有何等的资格和学识,却也当过好几个月战地*********底什么秘书长一类的职务。” 陈毅 《哭叶军长希夷同志》诗:“脱颖自北伐,初胜 湘江 曲。秋风扫落叶,铁军声威立。”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北伐汉语 快速查询。
北伐的汉语词典释义与历史解析
一、词语基本释义
“北伐”在汉语中为动宾结构短语,字面义指“向北方征讨”。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定义,“北伐”特指历史上由南方向北方发动的军事行动,通常与政权更迭、统一战争或战略扩张相关[来源: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
二、历史背景与典型事件
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
《三国志》记载,诸葛亮为恢复汉室,自公元228年起多次率军北攻曹魏,史称“六出祁山”,是古代“北伐”的经典案例[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
国民革命军北伐战争(1926-1928年)
近代最具影响力的北伐为1926年国民革命军从广东北上讨伐北洋军阀的战争,旨在结束军阀割据、统一中国。此役推动了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来源:《中国近代史词典》]。
三、军事与政治意义
“北伐”作为战略行动,多体现南方政权突破地理屏障、争夺中原正统性的意图。例如南朝刘宋的“元嘉北伐”与明朝朱元璋北伐元朝,均以“恢复中华”为旗号[来源:《中国军事百科全书》]。
四、文学与文化引用
古典文学中,“北伐”常象征忠勇与悲壮。如南宋陆游诗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即寄托对北伐成功的期待[来源:《全宋诗》]。
五、现代语境延伸
当代语境下,“北伐”可借喻由南向北的经济、文化扩张行为,例如企业市场拓展称为“商业北伐”[来源:《新华成语词典》]。
北伐一词在不同历史语境中有多层含义,需结合具体背景理解:
一、词义演变 广义指中国历史上由南向北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如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曹魏)。古代用“伐”而不用“征”指向北用兵,源于《孟子》记载的等级制度:“征”为天子对诸侯的军事行为,“伐”是诸侯间的战争,北方多属诸侯势力范围。
二、现代史特指(1926-1928年北伐战争)
历史背景
辛亥革命后,中国陷入北洋军阀割据,民众苦不堪言。1924年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整合军事力量,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标。
战争进程
结果与意义
北洋军阀统治终结,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但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发动政变导致国共分裂,共产党转向武装斗争。
三、后续历史评价
大陆教科书强调其作为“国民大革命”核心事件的双重性:既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高潮,又因国民党背叛革命而具有悲剧性。台湾地区史料则侧重国民党主导的统一战争叙事。
(以上内容综合自等权威文献)
白费蜡擘画不好过不胎孩撑目池鹭垂眷触悟忖想粗野丹液抵雀捐金诋讪帝食贰地发软赗助纷厖福智光统龟筒蚶酱浩莽黑霉环泣家隶降旗教演静寞句絶君临科柏空豁累棊练字六边形里胥幪巾眄视指使拿法扭秧歌片长末技篇制劈破玉遣欲骐骥秦分请旨侵滥秋骨阙如三迁之教商山老世利说真方脱鈎伟瑰委异细目信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