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衆人的榜樣。《晉書·文苑傳·李充》:“聖人之在世,吐言則為訓辭,莅事則為物軌。” 唐 柳宗元 《南嶽大明寺律和尚碑》:“凡其衣服器用,動有師法,言語行止,皆為物軌。”《元史·禮樂志三》:“百王宗師,生民物軌。”
“物軌”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wù guǐ,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差異,但主要解釋如下:
衆人的榜樣:該詞最早用于古代文獻,指聖人或德高望重者的言行、舉止成為他人效仿的标準。例如《晉書》中提到“聖人之在世,吐言則為訓辭,莅事則為物軌”。
詞源與用法
源自古代典籍,強調通過具體行為示範引導他人。如唐代柳宗元在《南嶽大明寺律和尚碑》中描述高僧“言語行止,皆為物軌”,說明其言行被奉為規範。
引申意義
除指具體人物外,也可抽象化為事物遵循的規則或法度。例如《元史》中“百王宗師,生民物軌”,将“物軌”與治國理政的秩序關聯。
部分現代資料(如)提到“物理學中的運動軌迹”一義,但此解釋未見于權威古籍或主流詞典,可能是誤用或引申擴展,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晉書》《元史》等原始文獻。
物軌(wù guǐ)是一個漢字詞彙,由“物”和“軌”兩個部分組成。
部首和筆畫:
“物”屬于“牛”字旁,表示與物體、事物有關,它的拆分部首是“牛”,共有7個筆畫。
“軌”屬于“車”字邊,表示與軌道、運行軌迹有關,它的拆分部首是“車”,共有15個筆畫。
來源:
“物軌”這個詞來源于古代典籍《尚書·大禹谟》:“曰:臣聞事君,物順軌。謀于農民,惟謀于故。”這裡的“物順軌”意為事物順應規律,駕馭事物也需要遵循軌道。
繁體:
“物軌”在繁體中的寫法是「物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中的“物”和“軌”與現代略有不同。古代的“物”字是“牜”,表示牲畜,而“牛”是現代所用的寫法。古代的“軌”字是“軌”,形狀更加簡單。
例句:
1. 科學家通過研究天體物軌,揭示了宇宙的奧秘。
2. 這台機器在物體的運行軌迹上進行精确測量。
組詞:
物流、物性、軌道、軌範。
近義詞:
物流、運輸、運行。
反義詞:
違規、偏離、逆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