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苔藓。 唐 李賀 《金銅仙人辭漢歌》:“畫欄桂樹懸秋香,三十六宮土花碧。” 宋 周邦彥 《風流子·春景》詞:“羨金屋去來,舊時巢燕,土花繚繞,前度莓牆。” 元 傅按察 《鴨頭綠·錢塘懷古》詞:“禁庭空、土花暈碧,輦路悄、呵喝聲乾。”
(2).金屬器皿表面長期受泥土剝蝕而留下的痕迹。 宋 梅堯臣 《古鑒》詩:“古鑑得荒塚,土花全未磨。背蔆尖尚在,鼻獸角微訛。” 元 楊載 《卧鐘》詩:“ 漢 殿經焚後,呺然卧草中。雕幾牙闆廢,鏽澀土花蒙。”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七)》:“﹝土財主﹞買了一個鼎,據說是 周 鼎,真是土花斑駁,古香古色。”
“土花”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tǔ huā,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可分為以下兩類:
苔藓
指生長在潮濕環境中的低等植物,常見于古詩詞中描寫自然或荒涼景象。
例句: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中“三十六宮土花碧”,以苔藓的碧綠渲染宮殿的滄桑。
金屬器皿的鏽蝕痕迹
特指金屬長期埋于泥土中,表面因氧化或腐蝕形成的斑駁痕迹。
例句:梅堯臣《古鑒》中“土花全未磨”,描述古鏡鏽迹斑駁的狀态。
部分資料提到“土花”可比喻“外表華麗但内在低劣的事物或人”(如),但此用法在權威典籍(如漢典)和古詩詞中較少見,可能為現代引申義或特定語境下的比喻。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詞背景或例句出處,可參考漢典、古籍文獻等權威資料。
《土花》是一個詞語,主要指以土壤為基質生長的野生花卉或農田間自然生長的野花。它象征着自然的美麗和樸素的生活。
《土花》是由兩個部首組成:土(⼟)和花(⺾)。它的拆分部首分别是:“⼟”和“⺾”,拆分筆畫為3畫。
《土花》這個詞的來源比較模糊,目前尚無确切資料表明它的源起。然而,可以推測它可能是中國農業社會中由農民在農田間或村落周邊自然生長的野花所命名而來。
《土花》的繁體寫法為「土花」。
根據古代字典記載,古時候對《土花》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具體的古代寫法資料較為有限。
1. 農田間的小路兩旁開滿了美麗的土花。
2. 理發師手中握着一束鮮豔的土花為顧客裝飾頭發。
組詞:土地、土壤、土塊、花朵、花卉
近義詞:田野花、野地花、鄉野花
反義詞:稀有花、名貴花、園藝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