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作“蝲蝲蛄”。即蝼蛄。
“喇喇蛌”是一個漢語方言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喇喇蛌”是蝼蛄的俗稱,屬于昆蟲綱直翅目蝼蛄科,常見于農田或潮濕土壤中,以植物根莖為食,被視為農業害蟲。
蝼蛄因前足特化為挖掘足,形似“拉土”動作,可能衍生出“喇喇蛌”這一俗稱。其生物學特性可參考農業類文獻進一步了解。
如需更權威的方言詞條解釋,可查看《漢語方言大詞典》或地方志資料。
《喇喇蛌》是一個民間俗語,多用于形容人們大呼小叫、喧鬧不休的場景。它通常表示嘈雜、喧鬧、吵鬧的意思。
《喇喇蛌》由“喇”、“喇”、“蛌”三個字組成。
“喇”字的部首是“口”,總筆畫數為8。
“蛌”字的部首是“虍”,總筆畫數為11。
《喇喇蛌》詞語的來源目前尚無确切資料。民間俗語的産生通常是在日常生活中積累、流傳下來的,與特定曆史或文化背景相關。
《喇喇蛌》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囉囉蠱》。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對于《喇喇蛌》這個詞的古時候漢字寫法,目前尚無可靠的相關文獻記載。
1. 操場上孩子們玩得喇喇蛌的,一片嘈雜。
2. 這個市集真是喇喇蛌,人山人海。
3. 到了快過年的時候,市區的街道上開始熱鬧起來,到處都是喇喇蛌的聲音。
1. 喇喇蛌聲 - 形容喧鬧聲音
2. 喇喇蛌鬧市 - 形容繁華熱鬧的市場
3. 喇喇蛌街道 - 形容熙熙攘攘的街道
1. 喧嚣 - 形容聲音大、吵鬧的
2. 吵雜 - 形容聲音嘈雜、雜亂無章的
3. 嘈雜 - 形容聲音刺耳、雜亂的
1. 甯靜 - 形容安靜、靜谧的
2. 鴉雀無聲 - 形容非常安靜,沒有一點噪音
3. 寂靜 - 形容完全沒有聲音,非常沉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