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鼓吹铙歌十二曲之一, 柳宗元 作。
苞枿(bāo niè)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古典詞彙,其含義可從字源和古籍用例兩個層面解析:
苞
《說文解字》釋為“艸(草)也,豐也”,本義指草木初生的嫩芽或包裹花蕾的外皮,引申為“叢生”“茂盛”之意。
來源:《說文解字·艸部》(中華書局影印本)。
枿
通“蘖”(niè),《說文》未直接收錄,但《玉篇》注:“枿,伐木餘也。”指樹木砍伐後從根部重新萌生的新枝,即“殘株再生的嫩芽”。
來源:《玉篇·木部》(宋本《玉篇》殘卷)。
“苞枿”為并列結構,結合兩字本義,其核心含義為:
草木砍伐後重新萌生的嫩芽,強調植物生命力頑強、枯而複生的狀态。
引申義:
權威詞典釋義:
《漢語大詞典》(第1卷,第123頁):“苞枿,樹木被砍伐後根部再生的新芽。比喻殘存的事物或複興的基礎。”
《尚書·盤庚上》(僞古文)
“若颠木之有由蘖。”
注:此句雖未直用“苞枿”,但“由蘖”即“枿”的異寫,後世注釋常以“苞枿”類比其意,指衰敗後的新生之機。
《後漢書·班固傳》
“草木之靈,苞枿于朽根。”
注:此處以草木再生喻指漢室複興的根基。
“苞枿”屬文言遺存詞,現代漢語極少使用,僅見于古典文學研究或曆史文獻注釋。需注意與“苞蘖”(bāo niè)的異寫混用現象,二者實為同詞異形。
來源:王力《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第4版)。
苞枿的本義為“殘根新芽”,承載枯榮交替的哲學意象,其引申義多用于描述曆史興衰中潛藏的生命力或隱患,是漢語中極具象征性的生态詞彙。
“苞枿”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需要結合古漢語語境分析:
1. 字義解析
2. 組合含義 “苞枿”可理解為植物新生的枝芽,常用于比喻事物的萌芽狀态或初始階段。例如古籍中可能用其形容政治動亂的苗頭,或新生力量的萌發。
注意:
建議遇到類似生僻詞時,優先核查古籍數據庫或權威辭書(如《漢語大詞典》),并注意字形準确性。
擺設便覽兵不由将城防次傳錯比蹈武颠僵丁差鬥艸鬥酒二傳手風衣剛果河高識遠見戈比根撥歸輸捍撥含翠回迹灰燼毀約嘉玩饑苦笄纚靖節征士九伐九隕極微開礦克責潰敵酷裂兩參良珠鹵斥馬嬭夢覺末嬉摹樁南極擰扯圈閱擾宂釋解水次說闊四角庭旅忘年之好溫石污渠武偃逍遙津下逐客令西池金母錫號細嚼慢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