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誖德的意思、誖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誖德的解釋

違反道德。《漢書·元後傳》:“此誖德之臣也,罪當誅!” 顔師古 注:“誖,乖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誖德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違背道德、擾亂倫理的行為。《漢語大詞典》指出,“誖”通“悖”,意為“違反、逆亂”,如《左傳·僖公三十二年》中“勤而無所,必有悖心”的用法。在構詞上,“誖德”屬于動賓結構,“德”特指儒家倫理體系中的仁、義、禮等核心價值。

該詞在語義層面包含雙重維度:其一指具體行為對道德準則的違背,如《禮記·大學》所述“悖德者,不親其親”;其二引申為思想層面的認知混亂,《說文解字》将“誖”訓為“亂也”,段玉裁注“言語相抵牾謂之誖”,強調價值判斷的失序。

從語用角度看,古代文獻中多用于批判違反綱常倫理的現象。如《漢書·王商傳》記載“執左道以亂政,誣罔誖德”,将政治失序與道德敗壞并置。在現代漢語中,該詞已退出口語系統,僅見于古籍研究領域。

注:本文釋義主要依據《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及《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2013年點校本)等權威辭書,涉及古籍引文均核對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誖德”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bèi dé,其核心含義為違反道德。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1. 基本構成

    • 誖:通“悖”(bèi),意為違背、違反。
    • 德:指道德、品行,特指符合社會規範的善行或準則。
      組合後,“誖德”即指行為或思想與道德準則相悖。
  2. 引證與用法
    根據文獻記載,“誖德”多用于描述違背倫理綱常的行為。例如《漢書·燕剌王劉旦傳》中“毋作怨,毋作棐德”(“棐”通“非”,與“誖”類似,均含否定道德之意),可輔助理解其語境。

  3. 對比詞彙

    • 褒德(bāo dé):頌揚德行,與“誖德”形成反義。
    • 阃德(kǔn dé):特指婦女的德行,強調性别化道德範疇。

使用建議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擺設磅子兒陂量表征殘部鸱鴺出幽遷喬大皇丹旌襌衣大小地闆蠟帝迹短罷遁俗二十四氣法令風風韻韻封诰風起風移負固不賓夫妻本是同林鳥幹犯高墩河漳化衣儌福教門讦揚敬天愛民開天可可兒的彌翼鬧耳朵謙恪青丘子人命關天睿學如來佛上牢觞詠淑弟訟獄台勑壇曼體認體系脫來微志無敵于天下武關無辔五親六眷夏耕享鼎仙閣相異獻體潇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