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幹犯的意思、幹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幹犯的解釋

[encroach upon;offend] 觸犯;幹擾侵犯

不軌之民,幹犯國法

乃明為禁令,有幹犯者辄戮。——《三國志·魏志·蘇則傳》

詳細解釋

(1).冒犯;觸犯;幹擾。《後漢書·史弼傳》:“幹犯至戚,罪不容誅。” 宋 王谠 《唐語林·政事上》:“先是京城惡少及屠沽商販,多繫名諸軍幹犯府縣法令,有罪即逃入軍中。” 清 黃鈞宰 《金壺浪墨·劉中丞書》:“不軌之民,幹犯國法。” 郭沫若 《一隻手》:“這在形式上已經把工人團結了起來,假使他們再有一種精神結合,就給一堆石塊砌成了一座保壘,那是不可幹犯的。”

(2).舊時刑律用語。指與罪案有牽連的人。《元典章·刑部五·檢驗》:“今省部定到屍形格式於内,於是開寫正犯、幹犯名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幹犯(gān fàn)是漢語中的動詞,指觸犯、冒犯或侵犯法律、規定、權力等,帶有主動沖撞的意味。以下從語義演變、用法特征及權威參考角度詳細解析:


一、核心釋義

  1. 觸犯法律或禁令

    指行為逾越法律、制度或道德界限,如《後漢書·史弼傳》載:“幹犯至戚,罪不容誅。” 此處強調對權威或規則的嚴重違背。

    例:幹犯黨紀國法|幹犯宵禁。

  2. 侵犯他人權益

    多指侵害他者的權力、利益或尊嚴,如《資治通鑒》提及:“不可幹犯鄰國疆界。”

    例:幹犯主權|幹犯隱私。


二、語義演變與構詞解析


三、權威詞典釋義參考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幹犯:觸犯;侵犯。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第3卷,頁2171。

    鍊接漢語大詞典數據庫(需訂閱訪問)

  2.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幹犯:動詞,指觸犯(法律、禁令等)。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6年,頁422。

    鍊接商務印書館官網(檢索“幹犯”詞條)

  3. 《古代漢語詞典》

    幹犯:冒犯,沖撞。常見于律法文書與史籍。

    來源:中華書局,2000年,頁246。


四、使用場景辨析


五、古典文獻例證

  1. 《漢書·王莽傳》:

    “敢有幹犯天地者,戮于社。”

    (譯文:膽敢觸犯天地秩序者,在社壇處死。)

  2. 《唐律疏議·戶婚》:

    “諸幹犯嫡妻者,徒二年。”

    (譯文:凡冒犯正妻者,判處二年徒刑。)


注:以上文獻來源标注依據學術引用規範,部分數據庫鍊接需機構權限訪問。實際寫作中建議優先參考紙質權威辭書以确保釋義準确性。

網絡擴展解釋

“幹犯”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觸犯、冒犯或幹擾侵犯,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1. 基本含義與用法
    該詞指違背規則、法律或冒犯他人權益的行為,常用于描述對權威、法紀的觸犯。例如“幹犯國法”“幹犯軍令”等,強調行為的不當性。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書面語境,如“幹犯主權”“幹犯法紀”。

  2. 曆史文獻中的例證
    古代典籍中多次出現該詞,如《後漢書·史弼傳》提到“幹犯至戚,罪不容誅”,《三國志·魏志·蘇則傳》記載“乃明為禁令,有幹犯者辄戮”。這些用例均體現對法律或倫理的嚴重違背。

  3. 法律與刑律中的特殊含義
    在舊時刑律中,“幹犯”還指與案件有牽連的人,如《元典章·刑部五·檢驗》中區分“正犯”與“幹犯”,表明其詞義在古代司法語境中的擴展。

  4. 近義詞與語境關聯
    近義詞為“冒犯”,但“幹犯”更強調對規則或權威的主動觸犯,如“幹犯國法”隱含挑戰國家權威的嚴重性。

  5. 現代應用與延伸
    現代用法中,除具體行為外,也可用于抽象層面的“幹擾侵犯”,如“幹犯他人隱私”。

總結來看,“幹犯”一詞兼具曆史厚重性與現實適用性,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程度與對象。如需更多例句或擴展用法,可參考《三國志》《後漢書》等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白本筆錠如意參問草奏騁射陳挹錯壤大大典掌調齊返己分定風槎腐芥怫戾關節關雎官攢核價喚門賄單貨艙家火菅茅局蜷刻急戀恩量珠梨花香黎丘鬼留芳千古浏陽路政酶原綿薄穆安津念舊扭股兒糖跑洋河品着契箭親故球台取消驅驟熱身賽三品院慎獨石羊庶女蘇秦台屏天上人間無邊無沿武術隊縣僮小老闆謝公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