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太皇 ”。 三國 吳 主 孫權 谥號 大皇帝 ,省稱 大皇 。《文選·陸機<吳趨行>》:“ 大皇 自 富春 ,矯手頓世羅。” 李善 注:“《吳志》曰: 孫權 字 仲謀 , 吳 富春 人也。薨,諡曰 大皇帝 。”
亦作“ 太皇 ”。天。《莊子·秋水》:“且彼方跐黃泉而登大皇。” 陸德明 釋文:“大皇,音泰。” 成玄英 疏:“大皇,天也。”《淮南子·精神訓》:“登太皇,馮太一。” 高誘 注:“大皇,天也。”《楚辭·惜誓》:“已矣哉!獨不見鸞鳳之高翔兮,乃集大皇之壄。” 朱季海 解故:“《惜誓》稱‘大皇’與《淮南》同,亦謂天耳。”
“大皇”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綜合解析:
核心含義
指三國時期吳國君主孫權的谥號“大皇帝”的簡稱。孫權去世後,被追谥為“大皇帝”,後世常以“大皇”代稱他,如《文選·陸機<吳趨行>》中“大皇自富春”即指孫權起兵于富春。
延伸用法
在文學作品中,“大皇”可代指擁有極高權力或地位的君主,例如“大皇子殿下”等表述。
指代“天”
在《莊子·秋水》《淮南子》等典籍中,“大皇”被解釋為“天”,如“登大皇”意為“登天”。此用法多見于道家文獻,強調自然與宇宙的至高概念。
讀音差異
該詞存在兩種讀音:
“大皇”兼具曆史專稱與哲學概念的雙重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區分。其核心用法仍以孫權谥號為主,文學及哲學中的引申義多屬古漢語特殊表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