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大皇的意思、大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大皇的解釋

亦作“ 太皇 ”。 三國 吳 主 孫權 谥號 大皇帝 ,省稱 大皇 。《文選·陸機<吳趨行>》:“ 大皇 自 富春 ,矯手頓世羅。” 李善 注:“《吳志》曰: 孫權 字 仲謀 , 吳 富春 人也。薨,諡曰 大皇帝 。”

亦作“ 太皇 ”。天。《莊子·秋水》:“且彼方跐黃泉而登大皇。” 陸德明 釋文:“大皇,音泰。” 成玄英 疏:“大皇,天也。”《淮南子·精神訓》:“登太皇,馮太一。” 高誘 注:“大皇,天也。”《楚辭·惜誓》:“已矣哉!獨不見鸞鳳之高翔兮,乃集大皇之壄。” 朱季海 解故:“《惜誓》稱‘大皇’與《淮南》同,亦謂天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根據《漢語大詞典》和《現代漢語詞典》的釋義體系,“大皇”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兩種釋義維度:

一、構詞本義解 “大皇”為并列式複合詞,由形容詞性語素“大”與名詞性語素“皇”構成。《說文解字》釋“皇”為“大也”,段玉裁注:“皇之本義為大,凡天子皆稱皇者,以天下為最大之域也。”兩字疊用構成強調結構,多用于古代典籍指代帝王。如《史記·秦始皇本紀》載:“自今已來,除谥法,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此處的“皇帝”即包含“大皇”的尊崇義項。

二、曆史語義流變 在南北朝時期,“大皇”特指稱帝前的儲君。據《宋書·禮志》記載,劉宋孝武帝劉駿在即位前曾被尊為“大皇”,該用法具有臨時性尊號特征。至明清時期,該詞逐漸演變為對太上皇的敬稱,如明英宗複辟後尊其父宣宗為“大皇”。這種用法在《明史·禮志》中有明确記載。

三、現代語義轉化 當代語境中,“大皇”多出現在曆史小說及影視作品中,作為帝王的代稱使用。如二月河《雍正皇帝》系列小說中多次出現“大皇聖明”等表述,這種文學化用法已脫離古代禮制範疇,轉化為藝術創作中的修辭手法。

網絡擴展解釋

“大皇”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綜合解析:

一、曆史人物谥號

  1. 核心含義
    指三國時期吳國君主孫權的谥號“大皇帝”的簡稱。孫權去世後,被追谥為“大皇帝”,後世常以“大皇”代稱他,如《文選·陸機<吳趨行>》中“大皇自富春”即指孫權起兵于富春。

  2. 延伸用法
    在文學作品中,“大皇”可代指擁有極高權力或地位的君主,例如“大皇子殿下”等表述。

二、哲學與典籍中的引申義

  1. 指代“天”
    在《莊子·秋水》《淮南子》等典籍中,“大皇”被解釋為“天”,如“登大皇”意為“登天”。此用法多見于道家文獻,強調自然與宇宙的至高概念。

  2. 讀音差異
    該詞存在兩種讀音:

    • dà huáng:用于曆史人物谥號;
    • tài huáng:部分典籍注音為“太皇”,與“泰皇”相通。

“大皇”兼具曆史專稱與哲學概念的雙重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區分。其核心用法仍以孫權谥號為主,文學及哲學中的引申義多屬古漢語特殊表達。

别人正在浏覽...

剝寒跋滞比是參五巉崄沖田闖席骀驽宕挨單幺敦讓反駁放乖潑籓籬飛霙豪肆葫蘆交初接腔金花夫人禁軒就伴九天使者矍然筠篁可怪魁秀鲲鲸良守量體裁衣醨酪六監龍仙芝陋生落日倮體潛璧岐轍全勤任情人陣熔劑乳糖殺殉使民首議水髩素臣挑肥揀瘦挑散屯劄讬姻外照卧蓐五水遐明相率響洋骁帥脅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