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揭發暴露。《漢書·外戚傳下·孝成趙皇後》:“尊號已定,萬事已訖,乃探追不及之事,訐揚幽昧之過,此臣所深痛也。” 唐 陸贽 《興元論中官及朝官賜名定難功臣狀》:“諸将不服,頗相訐揚,乃至攘袂指天,拔劒擊柱,偶語謀反,諠譁訟寃。” 元 姚燧 《崇陽學記》:“一聞有司将加覈正,反肆為謗語,訐揚其短恐之,使不得竟。”
“讦揚”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析:
“讦揚”由“讦”(jié)和“揚”(yáng)兩字組成:
據傳,該成語源自戰國時期一位名為“讦子”的人物故事。他因正直聰慧,敢于揭露不公并褒揚善行,後人将“讦”與“揚”結合,形成成語以紀念其品格。
現代使用中,“讦揚”更側重“揭露”義,而“揚”的褒揚義逐漸弱化,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含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漢書》《興元論》等文獻原文。
《讦揚》是一個漢字詞語,常常用于表達對某人的評價或批評,意思是公開揭發、指責或譴責某人的錯誤或缺點。它有時也可表示斥責、嚴厲批評。
《讦揚》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言」和「讠」。其中「言」是左邊的部首,表示與說話相關的意思;「讠」作為右邊的部首,表示與言語、說話有關的意義。
根據《康熙字典》,《讦揚》一詞共包含11個筆畫。
《讦揚》一詞起源于古代漢語,最早見于《尚書大傳·周書·讦揚》。繁體字形為「訐揚」。
古代漢字《讦揚》有不同的寫法。例如,春秋時期常用「詰揚」來表示此詞。而到了晚清時代,寫作「訐揚」的形式逐漸成為主流。
1. 他在會議上公開讦揚了那位貪官的行為。
2. 這篇文章是對社會丑惡現象的讦揚。
1. 讦辱:指公開揭發、指責某人的缺點或錯誤,辱罵批評。
2. 揚棄:指公開表揚、贊美或稱贊。
1. 指責:表示對某人或某事物進行批評、譴責。
2. 批判:表示對某人或某事物進行苛刻的評價或分析。
贊揚:表示對某人或某事物表示稱贊、贊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