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謙虛恭敬。 漢 應劭 《風俗通·窮通·太傅汝南陳蕃》:“ 蕃 持闆迎之,長跪;令徐乃下車,即坐,不命去闆,辭意又不謙恪, 蕃 深忿之。”
“謙恪”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謙虛恭敬,強調在言行舉止中保持謙遜、謹慎的态度。以下為詳細解析:
“謙”指謙虛、不自滿,“恪”意為恭敬、恪守。兩者結合後,形容人待人接物時既謙和又恭敬,注重禮儀與原則。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應劭的《風俗通·窮通·太傅汝南陳蕃》。文中記載,陳蕃因對方“辭意不謙恪”而心生不滿,側面反映了“謙恪”在古代社交中的重要性。
“謙恪”不僅體現外在禮節,更包含内在的自我約束,如恪守道德準則、尊重他人等,是中華文化中推崇的品德之一。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用例或近義詞對比,可參考《風俗通》原文或權威詞典。
謙恪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謙虛謹慎,具有謙虛而恭敬的态度。
謙恪的部首是讠和心,拆分後的筆畫數分别為7畫和8畫。
謙恪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衛風·碩人》中:“謙謂盈盈,恪谔谔兮。”在古代,人們重視謙恭有禮的品質,因此這個詞彙被用來形容人的态度和行為。
謙恪的繁體字是謙恪。
在古代,謙恪的字形稍有不同。謙字的舊字形為虔字旁加從乾字上加"口"形,恪字的舊字形是被一個"丿"字形包圍的心字旁。
1. 他謙恪地接受了全體同事的誇獎。
2. 公司領導謙恪地與客戶交流,赢得了他們的尊重。
3. 老師的謙恪态度赢得了學生們的喜愛。
謙虛、恭謹、謙遜、謹慎。
謙遜、節儉、恭順。
傲慢、自大、放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