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丹旌的意思、丹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丹旌的解釋

舊時出喪所用的紅色銘旌。 唐 柳宗元 《為韋京兆祭太常崔少卿文》:“丹旌即路,祖奠在庭。” 宋 蘇舜欽 《韓忠憲公挽詞》之二:“霜風吹縞帳,野月照丹旌。”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丹旌”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喪葬語境,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基本含義
指舊時出喪所用的紅色銘旌(一種書寫死者官職、姓名的旗幡)。其中“丹”指紅色,“旌”為旗幟,合稱即紅色喪旗。

曆史用例

  1. 唐代文獻
    柳宗元在《為韋京兆祭太常崔少卿文》中寫道:“丹旌即路,祖奠在庭”,描繪了送葬時紅色銘旌引路的場景。
  2. 宋代詩詞
    蘇舜欽的《韓忠憲公挽詞》有“霜風吹缟帳,野月照丹旌”一句,通過丹旌與白色帳幔的對比,渲染哀悼氛圍。

其他說明

若需了解銘旌的具體形制或古代喪葬禮儀,可進一步查閱曆史典籍或權威辭書。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丹旌:儀仗中的節旗

丹旌(dān jīng)是指儀仗隊伍中所用的節旗,多用于重要場合和慶典活動中,象征着高貴、尊榮和莊重。該詞是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丨”為丨部,表示豎立;“日”為日部,表示太陽。根據古漢字字典《說文解字》的解釋,旗幟如同太陽在天上高高升起,光芒四射。

《丹旌》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祭祀活動。在古代王宮的舉行祭祀儀式時,會有許多隨儀仗隊伍參與的人,其中一人會以高舉的方式執掌一面特殊的節旗,以示莊重和威嚴。隨着時間的推移,丹旌逐漸演變成為國家重要場合和慶典活動中的标志性道具,體現着一種獨特的文化内涵和價值觀。

在繁體字中,丹旌的寫法為「丹旌」,保留了其簡體字的結構和意義。繁體字的使用主要集中在台灣、香港、澳門等地,體現了不同地區的書寫傳統和文化習慣。

古時候,丹旌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但整體結構和含義基本相似。古代的漢字書寫方式多種多樣,常常因個人習慣和時代差異而有所變化。

例句:

1. 隨着皇帝的進駐,儀仗隊隊員高舉着丹旌,彰顯着莊重肅穆的氛圍。

2. 在國慶活動中,慶典隊伍中的丹旌格外鮮豔,吸引了衆人的目光。

組詞:

1. 旌旗(jīngqí):指旗幟。

2. 旌旗飄揚(jīngqí piāoyáng):形容旗幟在風中招展。

3. 丹楊(dānyáng):指紅色的旗幡。

近義詞:

旗幟、标志、徽章

反義詞:

凡旅、普通旗幟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