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固不賓的意思、負固不賓的詳細解釋
負固不賓的解釋
同“ 負固不服 ”。《宋書·武帝紀中》:“自負固不賓,幹紀放命,肆逆滔天,竊據萬裡。”
詞語分解
- 負固的解釋 依恃險阻。《史記·朝鮮列傳論》:“ 右渠 負固,國以絶祀。” 唐 劉禹錫 《天平軍節度使廳壁記》:“王師平 河 南負固之地十有二州。” 清 黃景仁 《平定兩金川大功告成恭紀》詩:“在昔負固喧蚊虻,
- 不賓的解釋 不臣服,不歸順。《國語·楚語上》:“蠻、夷、戎、狄其不賓也久矣。”《三國志·蜀志·後主傳》:“ 益州郡 有大姓 雍闓 反,流太守 張裔 于 吳 ,據郡不賓。” 唐 劉知幾 《史通·世家》:“及 魏
網絡擴展解釋
“負固不賓”是一個古代漢語成語,讀音為fù gù bù bīn,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基本釋義
- 核心含義:指依仗險要地勢或堅固防禦,不肯臣服歸順。
- 結構分析:
- 負:依恃、憑借(如“負險固守”);
- 固:險要或堅固的地勢;
- 不賓:不歸順、不服從。
出處與用法
- 文獻來源:最早見于《宋書·武帝紀中》,原文為“自負固不賓,幹紀放命,肆逆滔天,竊據萬裡”,描述敵對勢力憑借險要地勢違抗朝廷。
- 使用場景:多用于書面語,作謂語或定語,形容頑固抵抗的行為。
近義詞與辨析
- 近義詞:負固不服、負固不悛。
- 注意:部分解釋(如)提到“固執己見”的引申義,但權威來源均以“不臣服”為核心含義,需以原意為主。
補充說明
- 感情色彩:中性偏貶義,多用于描述對抗中央或權威的行為。
- 現代適用性:現較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成語詞典中。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宋書》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漢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負固不賓》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負固不賓》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不肯退讓,堅守己見,不虛與委蛇。
拆分部首和筆畫
《負固不賓》這個詞的拆分部首為貝(bèi)和不(bù),筆畫數為19。
來源
《負固不賓》這個成語起源于《左傳·莊公二十九年》。莊公二十九年,晉國人在魯國大學習,魯國大夫蔡季疾稱贊學問大師公冶長為“通達四方”、“明達三載”。這引起了莊公的不滿,他認為自己為國家付出更多,懷才不遇,于是寫下了“負固不賓”的佚文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繁體
《負固不賓》這個詞的繁體字為《負固不賓》。
古時候漢字寫法
《負固不賓》這個詞的古時候漢字寫法無明确記錄,但一般認為是與現代寫法相同。
例句
他一直堅持自己的觀點,不肯與他人妥協,真是個《負固不賓》的人。
組詞
負隅頑抗、固執己見、不屈不撓
近義詞
執拗、頑固、死抗
反義詞
順從、退讓、妥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