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簋與簠。盛黍稷的祭器。《新唐書·禮樂志二》:“至於壇埳、神位、尊爵、玉币、籩豆、簋簠、牲牢、冊祝之數皆略依古。” 宋 李綱 《建炎行》:“空餘宗廟存,無復薦簋簠。”
(2).借指禮儀。 唐 韓愈 《元和聖德詩》:“掉棄兵革,私習簋簠。”
“簋簠”的正确順序應為“簠簋”,是古代兩種重要的禮器,常并稱使用。以下是詳細解釋:
簠(fǔ)
簋(guǐ)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形制或考古實例,可參考《周禮》《儀禮》等文獻及青銅器研究資料。
《簋簠》是一個古代漢語詞語,指的是盛飯的容器。它可以用來指代古代宴會上盛放食物豐盛的餐具,語義上與餐盤或盛器類似。
《簋簠》的部首是竹,它由16劃組成。
《簋簠》最早出現在《詩經·魏風·碩鼠》一篇中,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紀左右。在那個時候,簋簠是貴族階層舉辦宴會時使用的一種高級餐具。
繁體字“簋簠”與簡體字寫法相同,不發生變化。
在古代,簋簠的寫法和現在基本相同,隻是略有一些差别。下面是它們的古代寫法:
簋:竹頭竹頭竹,口口口
簠:竹頭竹田,口口口
宴席上,盛滿美食的簋簠被端上了桌子。
簋簠盛飯、簋簠上菜、簋簠美食。
餐盤、食器、食盤。
空竹、長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