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簋簠的意思、簋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簋簠的解釋

(1).簋與簠。盛黍稷的祭器。《新唐書·禮樂志二》:“至於壇埳、神位、尊爵、玉币、籩豆、簋簠、牲牢、冊祝之數皆略依古。” 宋 李綱 《建炎行》:“空餘宗廟存,無復薦簋簠。”

(2).借指禮儀。 唐 韓愈 《元和聖德詩》:“掉棄兵革,私習簋簠。”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簋簠是古代中國祭祀宴飨時使用的兩種重要青銅禮器,常以組合形式出現,承載着深厚的禮制與文化内涵。以下從形制、功能及文化意義三方面詳釋:


一、基本定義與形制特征

  1. 簋(guǐ)

    圓口圓腹,器身常帶圈足或方座,兩側多附雙耳,部分帶蓋。主要用于盛放黍、稷等谷物主食。《說文解字》載:“簋,黍稷方器也”(注:今本《說文》作“黍稷方器”,但考古實物多圓器,或為傳抄之誤),《周禮·舍人》鄭玄注補充:“方曰簠,圓曰簋”,明确其圓形特征。

  2. 簠(fǔ)

    長方體,器蓋與器身形制相同,合則一體,分則為兩器。專用于盛放稻、粱等谷物。《儀禮·聘禮》載:“簠盛稻粱”,其形制如《考工記》所述“簠受一鬥,豆實三而成觳”,體現規整的方形設計。


二、禮制功能與文化象征

  1. 祭祀與宴飨的核心器皿

    簋簠組合是周代“食禮”的象征。《禮記·樂記》雲:“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禮之器也”,二者在祭祀、宴賓時并列使用,彰顯“敬天法祖”的禮制精神。考古發現中,諸侯墓常以“九鼎八簋”為标配,凸顯等級秩序(如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簋8件)。

  2. “簠簋不饬”的倫理隱喻

    成語“簠簋不饬”原指禮器擺放不整,後引申為官吏貪污失職。《漢書·賈誼傳》以“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廢者,不謂不廉,曰‘簠簋不饬’”為例,反映其作為禮法象征的嚴肅性。


三、曆史演變與學術考辨

簋簠的定名曾存争議。宋代金石學家誤将部分簋稱為“敦”,清代阮元《積古齋鐘鼎彜器款識》始正其名。王國維《觀堂集林》通過銘文與文獻互證,明确“簋”即金文中的“皀殳”(音guǐ),而“簠”對應“甫”字,終結千年誤讀。現代考古類型學進一步證實,簋盛行于商至戰國,簠則多見于西周晚期至春秋。


結論

簋簠作為禮器組合,既是先秦飲食文化的物質載體,也是“藏禮于器”的典型符號。其形制差異、功能分工及倫理隱喻,共同構建了古代禮樂制度的物質根基,成為中華禮文明的重要見證。


參考來源:

  1. 《說文解字》(中華書局點校本)
  2. 《周禮注疏》《儀禮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
  3. 《禮記·樂記》(上海古籍出版社《禮記譯注》)
  4. 考古報告《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及王國維《觀堂集林·釋禮》

網絡擴展解釋

“簋簠”的正确順序應為“簠簋”,是古代兩種重要的禮器,常并稱使用。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單字釋義

  1. 簠(fǔ)

    • 結構:形聲字,從竹、從皿,本義為古代盛食物的方形竹制器具,後也出現青銅材質。
    • 用途:主要用于祭祀或宴飨時盛放黍、稷、稻、粱等谷物,與簋配合使用。
  2. 簋(guǐ)

    • 結構:古代青銅或陶制容器,圓口、雙耳、鼓腹,屬重要禮器。
    • 用途:與鼎搭配使用,祭祀時盛放食物,象征等級與禮儀制度。

二、組合意義

三、補充說明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形制或考古實例,可參考《周禮》《儀禮》等文獻及青銅器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八面玲珑蚫螺酥伯勞不宜誠身癡箭籌箸雌劣呆似木雞大勇若怯等式點胸洗眼東洛兜銷耳聞目染房戶含粻黉舍砉然見貨僭賞見外驚懊酒衣具足戒楷模靠班克厭枯槁勞劇冷飕飕憀慄料事臨贲靈亮美寶劈拍前提乞火人區宇忍耐力若果賽色三年碧沈竈産鼃屎頭巾書劫倏眒遂路所為撻架談嘲壇廟讨情聽察頭皮發麻無本無可奉告誤脫鄉慕